包头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包头汉子钟情的胡同
巷子口的老杨把搪瓷缸往石凳上一搁,眯着眼打量斜照进胡同的日头。这个点在包头东河区的老巷里,总能遇见叁五个蹲在墙根闲聊的汉子,蓝布工装还沾着厂里的铁屑。
你问他们为啥总爱往这窄巷里钻?哎,这话可问到点子上了。就说老杨吧,在重型机械厂抡了叁十年大锤,退休后每天晌午准点来巷子口报道。他说这儿接地气,"混凝土高楼把人都隔成孤岛了,还是踩着青石板自在"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往深里走几步,剃头师傅老陈的推子声咔嚓作响。巷子西头焊了张铁艺方桌,常年搁着象棋棋盘。老矿工刘爷每回下棋必带他的搪瓷茶壶,说这老物件比保温杯有滋味。其实这些包头男人喜欢的小巷子里,藏着的都是活明白的理儿——人不能总绷着,得有个让筋骨舒展的地界。
前年旧城改造,听说要拆这条巷子,叁十多个老少爷们连夜去找街道办。开货车的王胖子话说得实在:"咱包头的汉子能扛沙袋能修铁路,可要是连说体己话的巷子都没了,心里头空落落的。"
胡同深处的牵挂
转过弯有家开了二十年的饸饹面馆,老板娘总记得住熟客的口味。"李老叁不要香菜""张师傅多加辣",这些包头汉子钟情的胡同里,碗筷碰撞间都是人情往来。钢厂下岗的老赵常说,在这吃面能听见乡音,"比大饭店的山珍海味还养人"。
去年冬天特别冷,巷尾王奶奶家的烟囱堵了。几个常聚在棋摊的汉子二话不说,扛着梯子就上了房顶。修完灶台又顺手把院里积雪扫净,老杨抹着汗笑:"远亲不如近邻,这话在巷子里最应景。"
暮色渐浓时,巷口飘起烤羊肉串的青烟。几个刚下班的中年人坐在马扎上,就着啤酒聊孩子升学。他们身后,新盖的写字楼灯火通明,而这条幽深的巷子却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,依然保持着包头男人最熟悉的生活节奏。
老杨常说,城市发展得快,但人总需要些不变的东西。就像这些纵横交错的胡同,看着普普通通,却连着无数包头汉子的根。明天太阳升起时,他们依然会走向各自的岗位,但心里知道,总有一条熟悉的巷子在等着他们归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