宿州大学城包夜,宿州大学城夜晚生活
宿州大学城包夜,这话一出来,估计不少本地同学都会心一笑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儿,还以为是通宵复习的意思,后来才慢慢品出里头那股子鲜活的生活气儿。
太阳刚落山那会儿,大学城其实挺安静的。教学楼里零零散亮着几盏灯,那多半是真有作业要赶的。但你要是觉得这就代表夜晚的全貌,那可错了。等晚上八九点的钟声一响,另一个世界才刚拉开帷幕。
夜幕下的烟火气
小吃街的灯光总是最先亮起来的。烤冷面的小车冒着热气,阿姨手法麻利地翻动着铁板;隔壁奶茶店的小哥一边摇着雪克杯,一边和熟客唠着嗑。这种时候,你花十块钱就能买到满满的幸福感。常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学生坐在塑料凳上,啃着炸串聊着天,话题从专业课老师的新发型,一直扯到毕业后的打算。这儿没什么精致的美食,但那份热腾腾的实在劲儿,正好对了年轻人的胃口。
往网吧那边走又是另一番光景。键盘鼠标的噼啪声此起彼伏,偶尔夹杂着几声激动的呼喊。说真的,我倒觉得这儿不全是打游戏的——角落里总有几个对着电脑屏幕皱眉的,那多半是在赶明天要交的论文。包夜这个词儿,在这儿显得特别贴切,不管是娱乐还是迫不得已的熬夜,时间都被完整地包了下来。
碍罢痴的包厢里永远不缺歌声。有跑调跑到姥姥家的,也有意外发现的好嗓子。记得有次路过,听见里面在吼《朋友》,唱得是真不怎么样,但那份投入劲儿,让人忍不住想笑又有点感动。这些瞬间,大概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吧。
夜晚的另一面
不过话说回来,宿州大学城夜晚生活的热闹底下,也藏着另一些画面。二十四小时自习室里,台灯的光晕勾勒出专注的侧脸;操场的跑道上,耳机一戴就是属于自己的世界。有人在路灯下背单词,也有人在长椅上握着电话轻声细语。这些安静的时刻,同样构成了夜晚的重要部分。
便利店永远亮着那盏温暖的灯。值夜班的店员已经熟悉了常客的面孔——那个总来买关东煮的女生,那个固定要罐装咖啡的男生。有时候觉得,这些便利店就像是夜航里的灯塔,给所有还在外面晃荡的人一个歇脚的地方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包夜这个词儿的有意思之处。它既可以是放纵,也可以是奋斗,全看你怎么选择。有人在游戏里激战正酣,有人在书本里寻找未来。这两种状态奇异地共存着,谁也不打扰谁。
快到凌晨的时候,街上的热闹劲儿会慢慢淡去。小吃摊开始收摊,网吧里的人也开始犯困。但总有些地方依然亮着灯——比如那家通宵营业的书店,比如宿舍楼里零星亮着的窗户。这时候的大学城显得特别安静,仿佛在为新的一天积蓄力量。
说真的,宿州大学城包夜这事儿,早就超出了字面的意思。它成了某种青春状态的代名词——有那么点儿疯狂,有那么点儿无奈,更多的是年轻特有的那种生命力。白天规规矩矩上课,晚上总算能喘口气,按自己的方式活着。这种自由,大概离开校园后就很难再找到了。
天边开始泛白的时候,最早一批晨练的老人已经出现在操场。送食材的小货车轰隆隆开进食堂后院,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。而那些对于夜晚的记忆,就像散落在地上的霓虹光点,等着下一个夜晚再次被点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