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,周边人群600两小时
你说这事儿有意思不?我在敦煌城西的茶馆里,听见隔壁桌两位大爷正掰着指头算账。"六百块钱,就两小时?"穿驼色夹克的老王咂摸着嘴,"现在这工价,比前年翻了一番呐。"
老李捧着搪瓷缸子吹开茶叶沫:"你当是普通零工?这是要给新发现的洞窟做临摹测绘,得是懂行的老师傅。六百两小时,找的就是咱们这儿的'敦煌附近的人'。"
手艺人的两小时
我跟着文物保护站的张师傅进过洞窟。他在这片待了四十年,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哪个窟的壁画在第几层开始褪色。那天他带着两个年轻人,要在两小时内完成一组飞天图案的取样。"你看这朱砂,"他用小刷子轻轻扫过墙面的动作,就像在给婴儿擦脸,"每个两小时都不能马虎,这都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念想。"
洞窟里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。张师傅说,现在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能留下的都是真把这事儿放在心上的。他带的徒弟小马,去年从美院毕业,现在跟着师傅学矿物颜料调配,出师后也能算进那"周边人群600两小时"的行列里。
说来也怪,这两年敦煌的旅游业越来越旺,会传统技法的本地匠人反而成了香饽饽。修复团队、文创公司、甚至高校的研究所,都抢着要这些懂行的人。价格水涨船高,倒也不意外。
夜幕下的坚守
晚上九点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又是另一番光景。负责夜间巡检的老周打着大手电,沿着围墙慢慢走。他在这片守了十五年,见过沙暴把临时建筑掀翻,也拦过想翻墙进来的游客。"我们这些周边人群600两小时,守的是大伙儿共同的宝贝。"
他记得有回半夜监测到窟内湿度异常,赶紧通知值班的修复师。叁四个人折腾到天亮,总算把隐患排除了。"那晚的加班费?嘿,可不就是按这个标准算的。"老周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,"值啊,这些东西要是坏了,多少钱都换不回来。"
现在监控设备先进了,但老周说人眼的观察还是少不了。哪个角落的墙皮有点松,哪段木结构的声音不对劲,他都心里有数。这份经验,确实是年复一年守出来的。
其实想想,无论是张师傅那样的技术工,还是老周这样的守护者,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与这片土地的缘分。敦煌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,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价码,背后却是活生生的人和他们日积月累的本事。
月亮升起来了,照着九层楼的飞檐。我想起张师傅说过的话:"这些东西能留到今天,是无数个两小时堆起来的。"或许在未来的某天,小马他们也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师傅,继续着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