吉安附近500块钱的爱情,吉安周边五百元的感情
那天在吉安老城墙下的小茶馆里,听见邻桌两个阿姨嗑着瓜子闲聊:“现在这世道,五百块就能谈场恋爱喽?”穿蓝印花布的阿姨嘬了口茶,“我们厂里小年轻,见面吃顿烧烤看场电影,可不就是五百块的事儿?”
我捧着温热的茶杯愣神。吉安周边五百元的感情,听起来像菜市场论斤称的买卖,可细想又透着股烟火气的实在。城南工业园区下班时分,穿工装的情侣踩着共享单车,车筐里装着从夜市买的十块钱两双的袜子;赣江边的长椅上,女孩把头靠在男友肩上,两人分食着同一个烤红薯。这些画面,比玫瑰和烛光晚餐更让我心头一动。
五百块能做什么
在吉安,五百块是笔有意思的数目。它不够买部新手机,却足够支撑起一段感情最初的温度。城西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小炒店,叁十五块的井冈山豆皮能吃出满屋镬气;青原山脚下的油菜花田不收门票,小情侣能沿着田埂走一下午;末场电影两张票不过八十,剩下够买杯热奶茶捂手。这些碎片拼凑起的,是褪去包装后生活本来的模样。
想起表妹和她对象。两人在城南电子厂认识,第一次约会去了人民广场,花了十八块钱喂鸽子。后来每个休息日,男孩骑电瓶车带她逛遍吉安周边:赣江边上捡鹅卵石,庐陵文化生态园里看免费的采茶戏,最远跑到吉水县吃五块钱一碗的薄酥饼。有回表妹发烧,男孩连夜去药店买药,守在她宿舍楼下等到天亮。她后来红着眼圈说:“那瞬间我觉得,比收到万名包还踏实。”
这大概就是吉安附近500块钱的爱情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剥离了浮华,让真心像赣江底的卵石般清晰可见。当消费主义把感情明码标价时,这些年轻人用五百元守住了爱情最原始的样貌:不过是我愿意把最后一块钱掰成两半,和你分着花。
感情不是算术题
当然会有人说,五百块太寒酸。可感情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。隔壁单元的李婶,当年嫁给李叔时就收了条红纱巾。现在每天傍晚,还能看见老两口牵手在沿江路散步,李叔永远走在靠车流的那侧。这个细微动作,比任何奢侈品都珍贵。
在青原山见过一对拍婚纱照的新人,新娘头饰上的珍珠掉了一颗,新郎蹲在石阶边找了半小时。摄影师说后期能修图,新郎抹着汗笑:“那可不行,这是她奶奶给的。”后来新娘子用那五百块预算,买了叁十盆多肉摆在出租屋阳台上,“每天浇水时,都觉得我们的日子在生根发芽。”
或许我们误解了吉安周边五百元的感情。它不是在标价爱情,而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里,替相守找到了另一种可能。就像庐陵老街那家旧书店,店主总说:“现在人都追精装本,可我这儿线装书翻起来,才有纸墨真正的香气。”
暮色染红赣江时,我又路过那家茶馆。听见蓝印花布阿姨在电话里嘱咐女儿:“他要是肯把五百块全花在你身上,比挣五万却只给你五百的强。”茶香混着炒米糖的甜腻飘在巷子里,我突然想起书上看过的话:神坛上供奉的未必是真佛,闹市里握紧的手才见真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