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泉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邻近巷弄200元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7 00:21:46 来源:原创内容

傍晚时分,鹿泉火车站钟楼的轮廓在夕阳里显得有点落寞。我站在出站口犹豫着,兜里揣着张写着地址的便签——朋友神神秘秘塞给我的,只说那儿能碰上些有意思的老手艺。

顺着站前路往西走,穿过两个红绿灯,拐进条仅容叁人并排通过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根处探出几丛野草。刚下过雨,空气里有股潮湿的泥土味,混着谁家飘来的炖肉香。

巷子里的对话

“找啥呢?”穿汗衫的大爷坐在门槛上摇蒲扇。我说明来意,他眯眼笑了:“往前数第叁家,红木门那户。”临了又补充,“去了就知道,这价钱十几年没变过。”

叩响斑驳的门环,开门的老师傅手上还沾着墨。屋里摆满各式刻刀,墙角堆着梨木板块。“鹿泉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”他指指墙上的价目表,“都是这个数。”原来这是家传承叁代的木版年画作坊,两百块能亲手刻块小版画带回家。

转印图样时,老师傅聊起巷子变迁:“九几年那会儿,整条巷子七家年画铺子。现在嘛...”他刀锋轻转,木屑簌簌落下,“就剩我们这两叁家喽。”刻刀在木板上游走,他忽然停手想了想,“其实不是非要传给我,但看着老手艺就这么没了,心里过不去。”

邻屋传来“笃笃”敲打声,是制作传统糍粑的动静。老师傅探头喊:“留两个豆沙馅的!”转头对我笑笑,“隔壁老李做的糍粑,也是二百块学一次手艺,包材料。”这倒是个意外发现,邻近巷弄200元体验的还不止这一家。

刻完最后一笔牡丹纹样,老师傅撩起围裙擦手:“现在年轻人来,总嫌刻版太费工夫。可机器印的年画,哪有人手的温度?”他说的温度,我后来在印画时感受到了——宣纸覆在涂满朱砂的版上,棕刷轻轻扫过,图案渐渐清晰的那个瞬间。

临走时暮色已深,老师傅往我包里塞了张财神版画:“拿着,过年贴门上吉祥。”走出巷口回望,那盏昏黄的灯还亮着,像枚盖在夜色里的朱砂印。

后来我又去过几次,发现这条巷子藏着好些这样的200元体验。裱画师傅、剪纸艺人,都守着差不多的价钱。有次碰见专程从省城来的母女,女儿说妈妈年轻时在这附近长大,非要来找找从前的味道。

火车站广播声飘进巷子,混着裱画铺里的糨糊香。可能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坚持,让有些东西在时代变迁里,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模样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