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门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巷弄情深150的爱恋
这巷子窄得只能容两个人并肩走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阿婆坐在门槛上剥豆子,看见我就笑:“又来找阿香啦?她在里面教孩子们唱歌呢。”
我熟门熟路地往巷子深处走,拐过第叁个弯就听见童声合唱。150号那扇木门虚掩着,门牌锈得快要看不清数字。这就是我和阿香的“音乐教室”——其实也就是她家祖屋的堂屋,摆了十几张从学校淘汰的旧椅子。
始于巷口的相遇
叁年前我刚来江门工作,在这迷宫般的巷子里迷了路。雨下得正大,我浑身湿透地敲开150号的门。开门的是个扎马尾的姑娘,看我狼狈竟噗嗤笑了:“进来吧,正好我在煮姜茶。”
她就是阿香。那晚我们坐在堂屋里,她弹着掉了漆的旧钢琴,教我唱粤语童谣《月光光》。她说这条巷子里的孩子很少接触传统歌谣,她便自发教他们唱歌。我开玩笑说:“你这算不算无证办学啊?”她眨眨眼:“感情的事,要什么许可证?”
后来我每周都来,从学员变成了助教。巷子里的阿婆们总爱打趣:“后生仔,又来找我们阿香谈恋爱啊?”阿香就会红着脸跺脚:“阿婆别乱讲,我们在做正经事!”
其实哪有什么正经不正经。在这条蜿蜒的巷弄里,感情就像墙角的青苔,不知不觉就长满了整个夏天。
巷弄里的歌声
最难忘的是去年中秋。阿香带着孩子们在巷子中间摆上月饼、杨桃,点起纸灯笼。她弹着钢琴,我拉二胡,孩子们用清亮的嗓子唱着“月光光,照地堂”。
邻居们都推开窗跟着哼唱。七十年岁的陈伯说,他小时候也是在这条巷子里学会这首歌的。声音顺着高高低低的屋檐飘出去,整条巷子都沉浸在温柔的月色里。阿香悄悄碰碰我的手:“你看,这就是我想守护的东西。”
那条巷子里的爱情从来不需要说破。孩子们学新歌时,我给她递茶水;她备课到深夜,我就在旁边整理乐谱。最亲密的举动,不过是过窄巷时自然地牵一下手,过去了就松开。
直到有一天,孩子们突然齐声喊:“老师结婚!老师结婚!”把我们都闹了个大红脸。最小的婷婷还认真地问:“结婚是不是就像钢琴和二胡,永远在一起唱歌?”
今年开春,房管局的人在巷口贴了通知。这片老城区要改造,150号也在拆迁范围内。阿香盯着通知看了很久,轻轻说:“没想到我们的巷弄情深,真的要成为过去了。”
最后一周,来学歌的孩子特别多。连平时最调皮的男孩都坐得笔直。阿香教了他们最后一首《四季歌》,唱着“春天挂红灯,夏天扑流萤”,几个孩子的妈妈在门外抹眼泪。
搬走前那天傍晚,夕阳把巷子染成橘红色。阿香突然说:“其实我一直想给这条巷子写首歌。”她坐在钢琴前,即兴弹起这叁年来的点点滴滴。我拿起二胡给她伴奏,琴声在空荡的堂屋里格外清晰。
现在新楼房已经动工了。但每个周末,我还会带阿香回来看看。施工围挡上,不知哪个孩子用粉笔写着:“150号唱歌很好听”。阿香看到就笑了,眼睛亮晶晶的。
前两天经过巷口,遇到搬去新小区的陈伯。他神秘地告诉我,开发商保留了那架旧钢琴,准备在新小区的活动中心给它找个位置。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结局——巷子会消失,但巷弄情深的爱恋会在别处延续。
昨晚阿香打电话说,新小区的居委会想请我们去教唱歌。我握着电话,仿佛又看见那条弯弯曲曲的巷子,听见150号里飘出的稚嫩歌声。原来有些东西,真的不会被钢筋水泥淹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