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河海选场子,根河选拔场地现场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7:37:09 来源:原创内容

北风卷着碎雪在街角打转,根河这座小城还没完全醒来,文化宫门口却早已热闹起来。穿羽绒服的大妈攥着歌谱来回踱步,几个年轻人抱着吉他轻声调试,穿蒙古袍的姑娘们头饰上的银链子叮当作响——这场面,就像冬天里突然炸开的一锅饺子。

老张搓着手在人群里穿行,他是文化馆的老资格了。“每回海选都这样,”他朝手心哈着白气,“咱这儿看着偏远,可藏着真凤凰呢。”他记得前年有个放羊的小伙子,唱着长调就进了自治区决赛,现在都成当地小名人了。

台前台后两重天

后台挤得转不开身。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女孩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,嘴里不停重复着那首《勇敢的鄂伦春》。穿校服的少年们互相检查着装,有个男孩的领结歪了,同伴伸手帮他正了正——手指头都在微微发抖。

评委席那边倒是另一番光景。叁位评委慢悠悠地翻着节目单,偶尔交头接耳。最右边那位是歌舞团的退休老师,她扶了扶眼镜:“根河这地方啊,总能在你最想不到的时候,给你来个惊喜。”

第一个登台的是位六十来岁的大爷,他拎着把旧马头琴,二话不说就拉了起来。琴声一起,后台的嘈杂声突然就低了下去。那调子苍凉得很,像是从林子里直接刮过来的风,带着驯鹿脖铃的回响。没人鼓掌,大家都听着,直到最后一个音散在空气里。

“这就是根河海选场子的味儿,”老张在角落里点点头,“不包装,不修饰,直接从土里长出来的。”

接着上场的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,他唱的是《呼伦贝尔大草原》,调子跑到姥姥家去了,可那份投入劲儿,让台下的人都忍不住跟着晃悠。评委们忍着笑,互相使了个眼色——在这地方,热情和天分一样值得尊重。

根河选拔场地现场从来不只是比赛,它更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这片土地上的喜怒哀乐。有个开出租的大哥,唱着唱着就哭了,说想起年轻时在文工团的日子;还有对老夫妻,一个弹叁弦一个唱,配合了四十年,眼神还像刚谈恋爱那会儿。

角落里藏着真金

下午两点多,人群忽然骚动起来。叁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走进来,穿着传统的使鹿鄂温克服饰,脖子上挂着一串串彩色的珠子。他们没带任何乐器,就那样站到舞台中央。

领头的年轻人清了清嗓子,一种极其古老的声音从喉咙深处涌出来。那不是唱歌,更像是风声、鹿鸣、流水声的混合。旁边的两个伙伴应和着,声音时而高亢如鹰唳,时而低沉如熊吼。后台那些玩流行音乐的年轻人全都愣住了,举着的手机都忘了按录制键。

“这是‘赞达勒’,驯鹿调,”老张小声跟旁边的人解释,“会唱这个的,越来越少了。”

评委们坐直了身子,那个一直没怎么说话的蒙古族评委眼里闪着光。等叁个年轻人表演完,他头一个鼓起了掌——在这地方,能听到这样的古老调子,今天就算没白来。

根河海选场子的魅力就在这儿,你永远猜不到下一个上场的会带来什么。可能是最潮的嘻哈,也可能是祖辈传下来的古调;可能技巧青涩,却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
窗外天色渐暗,文化宫的灯亮了起来。队伍还排得老长,工作人员开始分发面包和矿泉水。一个小姑娘在母亲的鼓励下走上台,她深吸一口气,清脆的童声像根河清晨的鸟儿。

老张靠在墙边,看着这热气腾腾的场面。他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组织海选时,来的不过十几个人,现在都快挤不下了。根河选拔场地现场承载的,早已不只是几个晋级名额,它成了这座小城冬日里最温暖的聚会。

又一个抱着手风琴的老人踏上了舞台,他试了几个音,朝着评委们憨厚地笑了笑。灯光打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那笑容里,藏着半辈子的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