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香体验
推开教室门,一股淡雅的茶香扑面而来。讲台上没有粉笔灰,取而代之的是几套素色茶具。河津中学高二叁班的同学们正围坐在木桌前,小心翼翼地将热水注入白瓷盖碗——这可不是什么课外兴趣班,而是他们每周最期待的语文课。
“刚开始觉得挺新鲜,又有点担心会影响学习。”扎着马尾的学习委员小林一边温杯一边说,“但几节课下来发现,泡茶时的专注力反而让后续的背诵效率更高了。”她手腕轻转,金黄茶汤顺流而下,在玻璃公道杯中漾开涟漪。坐在对面的男生忍不住深吸一口气:“比咖啡提神多了!”
当茶香浸润课本
这门特别的课程源自语文老师李明的突发奇想。上学期讲《红楼梦》栊翠庵品茶那段时,他特意带来家里的铁观音。没想到学生们对茶艺展现出的兴趣远超预期,校长在听课过后竟拍板将“茶道体验”正式纳入教学计划。“传统文化不能只活在课本里。”李老师晃着手中的品茗杯,“就像现在讲唐代茶文化,孩子们能亲手复原陆羽《茶经》里的煎茶法,这种体验比背诵考点深刻得多。”
窗边的女生组合刚完成潮汕工夫茶的“关公巡城”,正在比较第叁泡凤凰单丛的蜜韵变化。戴着眼镜的班长发现了个有趣现象:“以前课间都在刷短视频,现在反而会讨论哪种绿茶更适合搭配早读。”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,那些曾经陌生的词汇——岩韵、回甘、喉韵,正悄然丰富着他们的表达方式。有个男生甚至写了篇对于茶香与诗词意境的随笔,被当地报刊刊登了。
当然也有手忙脚乱的时候。上周实践课,有个男生太紧张,紫砂壶直接翻在了《古代汉语》课本上。没想到被茶汤浸透的书页,反而让《茶经》章节泛起了别样的韵味。这个意外倒让大家领悟到,所谓文化传承,本就该带着些许生活气息。
家长们的态度也从质疑转变为支持。张妈妈发现儿子不再沉迷游戏,反而用零花钱买了《中国茶史》,“虽然还是会把茶具摆得满桌子都是,但看他专注研究茶箅子的样子,总觉得这孩子突然就长大了。”
夕阳斜照进教室,茶香与书香交织在空中。同学们正在准备期末的无我茶会——每个人都要设计独特的茶席主题,从《诗经》里的“谁谓荼苦”到苏轼的“从来佳茗似佳人”,古典诗文在茶雾里重新鲜活起来。或许正如李老师所说:有些教育就像泡茶,需要恰到好处的水温,更需要留给茶叶舒展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