汝州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也常被称作炮楼区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23:56:13 来源:原创内容

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怎么来的

第一次听学长说起“去炮楼吃饭”时,我脑子里立刻冒出抗战神剧里那些灰扑扑的碉堡。真跟着走过去才忍不住笑出声——眼前分明是几排五六层高的自建楼房,外墙贴着半新不旧的白色瓷砖,阳台上晾着罢恤牛仔裤,楼下麻辣烫的香味混着学生们的笑闹声飘了半条街。这哪里像炮楼嘛!

坐在牛肉面馆里,老板娘边擦桌子边解开谜底:“早年这儿全是荒地,就这几栋楼孤零零杵着,窗户小墙又厚,男生们打趣说像鬼子的炮楼。后来这名儿就叫开了。”她笑着指指对面新盖的公寓,“现在谁还管那些新楼叫炮楼?这名字啊,专指我们这儿栋老楼。”

我突然觉得这称呼亲切起来。它不是地图上的官方地名,而是学生们口耳相传的暗号,带着点戏谑,更带着认领地盘的自在。

巷子里的烟火人间

要说炮楼区最迷人的,还得是那些巷子。主街的店铺整齐划一,拐进巷子才是另一番天地——修车摊隔壁是奶茶店,五金店紧挨着漫画屋,违和又和谐。缝纫摊的阿姨不用问就记得哪个女生爱改裙腰,水果摊大叔总会往袋子里多塞个橘子。

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巷子深处的旧书店。老板是个退休老师,店里总放着京剧。有次我找到绝版的《汝州地方志》,他眼睛一亮:“你也对这个感兴趣?”接着便拉着我讲了半小时汝州老城墙的故事。这样的偶遇,在窗明几净的商场里恐怕很难遇到。

这里藏着许多人的“第一次”——第一次和室友通宵撸串,第一次笨拙地给恋人挑礼物,第一次和同学合伙租房子准备考研。这些细碎的日常,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。

那些在炮楼区的生活印记

大叁那年我在炮楼区租了间顶楼小屋备考。每天傍晚,我都会到固定的摊位买卷饼。摊主是个爽朗的大姐,记得我不要葱多放辣。有次我感冒咳嗽,她硬是在饼里加了自制的姜丝:“驱寒的,不要钱!”那一刻,离家的孤独感突然被冲淡了。

楼下的打印店老板也成了熟人。临近毕业季,他总会多备些彩墨和铜版纸:“知道你们交论文要用。”有次我急着打印材料,机器却卡纸了,他直接说:“用鲍盘拷过来,我这儿有备份打印机,别耽误你事儿。”

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,编织成了炮楼区独特的人际网络。它不像商业区那样银货两讫,反而保留了熟人社会的温情。

如今偶尔路过,还能看见熟悉的场景——学生们围在烧烤摊前争论球队胜负,情侣在奶茶店门口分享一杯饮料,刚下课的人群把窄巷挤得水泄不通。炮楼区的白天安静得像个慈祥老者,夜晚却化身热闹的江湖,包容着青春所有的躁动与憧憬。

或许某天这些老楼终会被更新的大楼取代,但对于炮楼区的记忆不会消失——那些在巷子里穿梭的外卖电动车,通宵亮着的自习室灯光,以及无数个在这里发生又结束的青春故事,都已成为汝州大学城不可或缺的注脚。这大概就是炮楼区最动人的地方,它不完美,却真实得让人怀念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