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弥勒巷中情归何处
弥勒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转了好些天。要说这条巷子,其实就是城东老区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,青石板路坑坑洼洼的,墙角的青苔长得正欢。可偏偏这么个地方,最近总听人说能遇见爱情。
那天下午我又绕到巷子里,正好碰见在巷口修鞋的王大爷。他手里的锥子扎进鞋底,麻线一穿一拉,动作不紧不慢。"您说,这巷子真能找着对象?"我蹲在他摊子前搭话。王大爷眼皮都没抬:"修鞋的见着好几对啦。前儿个小姑娘鞋跟卡石缝里,对面书店的小伙子帮着撬了半天。"他努努嘴指向斜对角,"后来俩人总站在巷子中间说话,挡道。"
巷子里的日常
我顺着方向望过去,那家旧书店确实有意思——门脸窄得像片刀,里头却深得很。老板娘姓林,是个四十来岁的爽利人。听说我打听这事,她边整理书架边笑:"现在年轻人也怪,不去公园电影院,专门往这老巷子钻。"她说常有年轻人假装挑书,实际在观察来往的人。"上个月还有个姑娘,连着来了叁星期,最后跟常来买杂志的小伙子聊上了。"
这话让我想起邻居张阿姨家的闺女。那姑娘985毕业的,相亲相了两年没成,上个月居然在弥勒巷子的酱油铺谈了个对象。你说玄不玄?俩人同时伸手拿最后一瓶古法酱油,手指碰一块儿了。现在每到周末,总能看见他俩拎着酱油瓶从巷子这头晃到那头。
其实细想想,弥勒巷中情归何处这事,真不是空穴来风。新开的奶茶店故意把座位摆到檐下,窄得只能并肩坐;裁缝铺的试衣镜斜对着门口,路过都能照见;连修表铺的老师傅都在橱窗摆了双人座钟。这些细节凑到一块儿,倒像是整条巷子都在帮着牵线。
住在巷尾的李奶奶说得最在理:"从前我们那会儿,对象都是街上碰见的。现在你们啊,太忙。"她坐在藤椅里织毛衣,针脚密密的,"在这巷子里,你得慢下来。走着走着,就能看见同样慢下来的人。"
昨晚我又去了趟弥勒巷。华灯初上时分,巷子里的灯笼刚亮起来,昏黄的光晕洒在青石板上。确实看见好些年轻人,有的在糖水摊前分享一碗红豆沙,有的靠着墙根轻声说话。书店的林老板娘隔着窗户向我眨眨眼,那意思我懂——答案不就在这儿么?
转角遇到修鞋的王大爷收摊,他正把工具箱往叁轮车上搬。"明白了?"他忽然问我。我愣神的功夫,他已经骑上车,铃铛在巷子里叮当作响。弥勒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大概就藏在这些寻常时刻里吧。当两个人同时停下脚步,在同一片灯光里看见彼此,事情就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