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类似炮楼的建筑
那些年我们路过的“炮楼”
每次坐公交车路过大学城,总能听见学生们这样聊天:“待会去炮楼那边吃饭吗?”“快递放炮楼超市了,记得取一下。”刚搬来的时候我总纳闷,这地方明明都是教学楼和宿舍,哪来的炮楼呢?
后来在附近住久了才发现,原来学生们说的“炮楼”,指的是校门外那片五六层高的自建公寓。这些楼房方方正正,外墙贴着白色或浅黄色的瓷砖,窗户排列得整整齐齐,远远看去,确实像军事据点里的瞭望塔。据说最早是本地村民盖来出租的,没想到这个调侃的称呼就这么传开了。
说来也挺有意思,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建筑,其实藏着不少学生的生活记忆。一楼全是小店,打印店老板记得每个常客的论文格式,麻辣烫摊主清楚哪个学生爱吃辣。二楼以上的出租屋里,有考研党挑灯夜读的灯光,也有毕业生临行前打包的行李箱。
有次在牛肉汤馆吃早饭,听见两个男生讨论毕设。穿灰卫衣的男生说:“咱们组的数据分析要不放炮楼网吧做?机房总断网。”另一个男生笑着摇头:“得了吧,那边键盘好几个键不灵,还不如去图书馆蹭网。”你看,这些建筑或许其貌不扬,却真真切切地长在了大家的生活里。
我在想,为什么这类建筑会在大学城周边扎堆出现呢?可能就像是雨后的蘑菇,学生需要价格合适的租房,村民想要增加收入,这种供需关系自然催生了特色建筑群。不光是我们这里,听说很多大学旁边都有类似的“学生服务区”,只是模样不同罢了。
傍晚时分最适合观察这些建筑。日落时分,楼里飘出炒菜的香味,阳台晾晒的衣物随风晃动,刚下课的学生叁叁两两走进楼下的便利店。这时候的“炮楼”褪去了白日里冰冷的外壳,显露出温暖的生活气息。
这些建筑的存在,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真实需求。他们需要除了教室和宿舍之外的“第叁空间”,一个能够自由安排学习、社交和生活的地方。而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的这些建筑,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。
当然,这些建筑群也有让人头疼的时候。比如上下课高峰期,窄巷里电动车和行人挤作一团;偶尔还能听见住户抱怨隔音效果不好。但这些不便,似乎也成了集体记忆的一部分,多年后回想起来,反而带着点亲切感。
去年听说部分老楼要改造,不少毕业生的朋友圈里竟然涌起一阵怀念。有人晒出当年租住小屋的照片,有人转发改造新闻并配文“青春的记忆又少了一块”。看来无论当初如何吐槽,这些建筑早已和青春时光紧紧缠绕,成了回望大学岁月时绕不开的坐标。
如今再经过大学城,看着那些被称为炮楼的建筑,我忽然觉得它们像是校园生活的延伸。虽然不在正式的校园版图里,却承载着同样鲜活的故事。每扇亮着的窗户后面,或许都有人在为梦想努力,或许正发生着值得珍藏的友谊。
这片建筑群静静地立在大学城周边,看着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。它们或许不会被写进校史,但一定留在很多人的相册和记忆里。当夕阳再次把楼体染成金色时,我仿佛听见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朗朗书声、欢声笑语,它们都沉淀在这些砖瓦之间,成为这片土地独特的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