邵阳初中生100元3小时通话,邵阳学生百元叁小时电话
那个改变关系的一通电话
前几天刷手机,看到一条本地新闻:“邵阳初中生100元3小时通话”。我心里咯噔一下,这说的不就是我表弟小勇吗?手指往下滑,果然评论区炸开了锅。有人算账,说一分钟合五毛五,比长途套餐还贵;也有人感叹,现在的小孩真敢花钱。可我盯着屏幕,心里泛起一阵复杂的滋味。这事儿,真不是几个数字能说清的。
小勇是我姑妈家的孩子,在邵阳城北中学念初二。他爸常年在外跟工程,一年回不了几次家。他妈在超市当收银员,经常轮晚班。这孩子放学回家,常对着一屋子空荡荡的安静。家里那台旧电视,成了他唯一的伴儿。
上个月家庭聚会,我注意到小勇总是低头玩手机,姑妈数落他:“话费这个月咋又一百多?你天天跟谁聊呢?”小勇头也不抬,嘟囔一句“同学问作业”就溜回房间了。我当时没太在意,直到看见那条新闻,才把几件事串起来。
周末我特意去找他,请他去吃麻辣烫。几串牛肉下肚,他总算打开了话匣子。原来那100元,是他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,一口气买了张电话卡。电话那头,是他小学最好的朋友小斌,去年随父母转去了广州读书。
“哥,你不知道,”小勇吸溜着粉条,“我跟小斌约了好几次,才凑出那个周六下午。我俩从狈叠础新赛季聊到班主任的新发型,从月考题目聊到学校后门那家奶茶店是不是还开着。”他眼睛亮了一下,“就好像……他根本没离开邵阳,只是放了个长假。”
我问他,微信视频不是免费吗?干嘛花这冤枉钱?
小勇摇摇头:“视频不一样。你看得见对方在干啥,反而没法专心说话。打电话时,整个世界就剩两个人的声音,能把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倒出来。”他顿了顿,“而且用手机通话,感觉特别正式,像……像大人们谈重要事情那样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在我们大人看来,这邵阳初中生100元3小时通话是笔不划算的买卖。但对小勇来说,这叁个小时里,他没有做那个被成绩追赶、被孤独包围的初中生,他只是小斌最好的朋友。
回家路上,我想起自己初中时,也曾为攒钱买一本贵得要命的漫画书,啃了一个月馒头。当时我爸妈完全无法理解,但现在我明白了——我们愿意为之付出代价的,从来不只是物品或服务本身,而是它承载的那点光亮,那份能暂时照亮平凡日子的微光。
后来我跟姑妈通了电话,没提小勇花100元打电话的事,只是建议她每周能不能调个班,抽一个晚上陪小勇吃顿饭、说说话。姑妈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,说“我试试看”。
前两天碰到小勇,他看上去开朗了些,说妈妈现在每周叁都会准时回家做饭。“虽然她做的辣椒炒肉还是那么咸,”他笑着说,“但吃饭时有人说话,感觉挺好的。”
那张百元电话卡早已用完,小勇说他暂时不会再买第二张了。不是因为贵,而是他发现,有些距离,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远。而有些陪伴,也不必隔着电话线去寻找。
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片海,表面波澜不惊,底下却藏着我们看不见的汹涌。那叁个小时的通话,像是他往海里投下的一颗石子,涟漪散去后,海还是那片海,但投石子的人,已经悄悄长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