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附近区域称作炮楼区
那些年我们口中的“炮楼”
在南昌大学城读书的学生,大概没有谁不知道“炮楼”这个称呼。记得刚入学那会儿,学长带着熟悉环境,指着校门外那片密集的自建楼说:“喏,那就是炮楼,吃饭买东西都往那儿走。”当时心里还嘀咕,这名字起得可真够特别的。
其实所谓的“炮楼”,就是大学城周边那些五六层高的农民自建房。外墙贴着白色瓷砖,阳台挂着晾晒的衣物,一楼全是各式小店。这些楼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从远处看真有点像老电影里的防御工事。学生们懒得琢磨正式名称,干脆就根据外形起了这么个外号。
这片被我们称作炮楼的区域,慢慢成了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。早上急匆匆赶去上课,在楼下的早餐摊买个烫手的鸡蛋饼;深夜从自习室回来,还能在转角处找到亮着灯的奶茶店。那些窄窄的巷道里,藏着最地道的炒粉摊,打印店老板记得每个人的专业,理发店小哥能聊最新鲜的校园八卦。
炮楼区最热闹的当属傍晚时分。下课的学生像潮水般涌来,巷子里飘着各种食物香气。麻辣烫摊位前永远排着队,水果摊老板熟练地给菠萝削皮,网吧门口叁叁两两凑着约游戏的小伙伴。在这里,十块钱能买一大份炸鸡排,二十块就能在奶茶店消磨整个晚上。
大二那年,我在炮楼区租了间顶楼的房子准备考研。房间很小,夏天热得像蒸笼,但窗口正好能看见学校的钟楼。每天清晨,卖豆浆的吆喝声会准时响起;夜深时,能听见隔壁学长弹吉他的声音。那段日子虽然辛苦,但现在回想起来,却觉得格外充实。
炮楼区见证了多少青春故事啊。情侣们在小餐馆分享一碗牛肉面,社团成员挤在简陋的碍罢痴里吼歌,毕业生在烧烤摊上喝得眼眶发红。这些看似普通的瞬间,拼凑成了我们最真实的大学生活。那些粗糙的、喧闹的、甚至有点杂乱的环境,反而成了记忆里最鲜活的背景板。
去年回去看了看,发现炮楼区已经变样了。几栋老楼被拆除,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商业街。虽然环境整洁了不少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或许我们怀念的,不只是那些便宜好吃的小店,更是那种自由自在的氛围,那种专属于学生时代的烟火气。
现在和同学聊天,提到“炮楼”这两个字,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笑起来。这个看似随意的称呼,承载着我们共同的青春记忆。即便很多年后,当有人问起大学时光,我大概还是会从“校门外那片炮楼区”开始讲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