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鞍山私人工作室快餐,马鞍山私房菜馆简餐
这几天路过解放路,发现街角那家原来的书店悄悄换了招牌。暖黄色的灯光下,“马鞍山私人工作室快餐”几个字若隐若现。透过落地玻璃能看见里面摆着叁四张原木餐桌,总有人坐在那儿安静地吃着什么。这倒让我想起城南那家开了好些年的“马鞍山私房菜馆简餐”,同样是私人工作室的格局,生意也一直不错。
说来挺有意思,现在大家吃饭的选择好像悄悄变了。不再非要往大酒店挤,反而更喜欢这种藏在街巷里的小空间。上周叁中午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解放路那家店。老板娘正系着围裙在开放式厨房里忙活,砧板切菜的节奏轻快,空气里飘着玉米排骨汤的香气。
吃饭这件事变得简单了
菜单就写在柜台小黑板上,统共六七样。我要了份香菇滑鸡饭,配一小碟灼青菜。老板娘边盛饭边说:“今天米好,东北新到的珍珠米。”坐在靠窗位置,看着街上行人来来往往,碗里的热气缓缓上升。鸡肉嫩滑,米饭饱满,那种感觉特别踏实。结账时二十八块,比想象中实惠。
这让我想起在城南私房菜馆的经历。老板是本地人,总爱跟熟客聊天:“我们这儿啊,说是私房菜,其实也就是家里吃什么,客人吃什么。”他家的萝卜牛腩煲特别入味,据说每天只炖十锅,卖完就没了。有次晚上七点多去,正好赶上最后一碗。
现在人吃饭图个什么?可能就是这样恰到好处的温度。不用纠结菜单上花里胡哨的菜名,不用考虑复杂的用餐礼仪。走进这样的小店,就像去朋友家蹭个便饭。后厨飘来的香味就是最好的招牌,老板的热情招呼让吃饭这件事变得轻松自在。
解放路那家店的老板娘跟我说了个事儿。有对年轻夫妻连着来了半个月,几乎尝遍了菜单上所有菜品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家正在装修,暂时没法开火。老板娘就特意每天给他们留两份例汤:“出门在外,能喝口热汤总是好的。”
这种私人工作室形式的餐饮空间,似乎正在成为城市生活的新选择。不像传统餐馆那么正式,又比外卖多些人情味。食材新鲜看得见,口味可以根据熟客的喜好慢慢调整。城南那家私房菜馆的老板就记得熟客的口味——王老师不要香菜,李阿姨喜欢汤汁多一点。
有时候想想,吃饭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。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里,能有个让人放松吃饭的地方,碗里是热乎的家常味道,耳边是温柔的市井声响,这份简单反而显得珍贵。就像那碗温热的排骨汤,不复杂,但暖心。
黄昏时分再次路过解放路,暖黄的灯光已经亮起。透过玻璃能看见叁四桌客人,有人独自吃着饭看手机,也有一家叁口边吃边聊。厨房里依然忙碌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这样的画面,或许正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