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港100米内附近的人,百米范围内居民信息
说起东港这地方
前两天在楼下便利店买烟,老陈边扫码边问我:“你说咱们这栋楼里住了多少人?我咋觉得住了叁年,对门长啥样都没记清楚。”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东港这地方发展得快,新建的小区一个接一个,可人和人之间,总像隔着一层毛玻璃。
想想还真是,每天电梯上上下下,遇见的面孔不少,可能点头打个招呼的却没几个。有时候半夜加班回来,看着楼上零零星星亮着的灯,心里会琢磨:这些亮着灯的窗户后面,住着什么样的人呢?他们是不是也刚加完班,或者正在给孩子热牛奶?这种好奇不是想窥探别人隐私,更像是一种...嗯,怎么说呢,像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里,自然而然产生的联结感。
我们这栋楼有个微信群,平时静悄悄的,只有谁家快递拿错了,或者物业通知停水停电才会热闹起来。但就在上周,发生了一件挺暖心的事。住在15楼的一位孕妇突然不舒服,她先生在群里匆忙问谁家有应急的药。没想到短短几分钟,七、八户邻居都回应了。6楼的护士大姐第一时间上门查看,9楼的阿姨送来了熬好的小米粥,连平时从不出声的几位住户也纷纷询问需不需要帮忙去医院。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,原来东港100米内附近的人并不陌生,我们之间有种看不见的纽带。
百米内的烟火气
说到百米范围内居民信息,我倒不是指那些冷冰冰的数据,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接触。比如我知道楼下的王爷爷每天清晨都会在小区花园里打太极,雷打不动;叁楼那对年轻夫妻养了只爱叫的柯基,每到周末早上准能听见他们遛狗的声音;还有对面那栋楼总在晚上七点飘出糖醋排骨的香味,馋得我只好点外卖。
这些细碎的印象,慢慢拼凑出了我们这片居民的生活图景。没有大数据分析,没有人脸识别,就是日常中的观察和偶尔的交流。上周我在电梯里碰到搬来半年多的那家人,终于鼓起勇气问了句“您家孩子是不是考上重点中学了”,那位妈妈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,我们就这样站在电梯口聊了十来分钟。
社区小刘告诉我,他们最近在整理住户信息,不是为了别的,就是想更好地服务大家。谁家老人需要定期探望,谁经常出差需要帮忙照看阳台的花草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,却让冰冷的楼宇有了温度。当然啦,这些居民信息的收集都是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的,毕竟信任是相互的。
有时候晚饭后散步,我会特意绕到小区后面的商业街。卖水果的老张总能记住我爱吃哪种橘子,理发店的托尼老师知道我喜欢把鬓角修得短一些。这些生活在东港100米内附近的人,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生活中熟悉的存在。
现代生活节奏快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。但在东港这片区域,我发现只要愿意迈出第一步,打破沉默并不难。可能是帮忙按一下电梯,可能是在小区长椅上随口聊几句天气,这些微小的互动,让百米范围内的生活变得生动起来。
昨晚下雨,我看见楼下便利店的小哥撑着伞,把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一直送到单元门口。这样的场景在东港的夜晚并不罕见。生活在继续,这些发生在百米范围内的故事也在每天上演。或许明天,我也会鼓起勇气,对那位总是晨跑时遇见的邻居说声“早上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