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化州男子钟情的僻静胡同
化州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。前两天路过老城区,看见几个阿叔蹲在巷口石凳上摇蒲扇,突然就明白了这种小巷情结到底从哪儿来。
你说现在满大街都是奶茶店咖啡馆,可化州男人偏不爱往那儿凑。他们更愿意钻进那些窄得只容两人侧身通过的小巷,青砖墙缝里长着绿茸茸的苔藓,头顶晾衣绳挂着花衬衫,偶尔滴下几颗水珠。这种地方啊,反而让他们觉得自在。
巷子里的烟火人间
我认识的老陈就特爱往小巷里钻。每天下班,他总要绕到建设路后边那条死胡同,那儿有家开了叁十年的牛杂摊。矮桌矮凳往巷子中间一摆,煤炉子上炖着咕嘟咕嘟的牛杂锅,香味能飘出二里地。老陈说在这儿吃牛杂跟在大饭店里吃完全是两码事——在这儿筷子掉了弯腰捡就是,用不着端架子。
这种化州男人喜欢的小巷子,其实就是他们的社交俱乐部。叁五个老友往巷子里一坐,不用约时间,走到那儿自然就能碰上。聊的内容也杂,从儿子考试不及格到最近猪肉涨价,偶尔还扯几句国家大事。说着说着声音大起来,路过的人探头看看,笑着摇摇头又走开——这都是常事儿。
藏在巷尾的老手艺
再往里走,巷子深处还藏着不少宝贝。我去年在民主路那条窄巷里找到个修表师傅,铺面小得转身都难,可老师傅的手艺那叫一个绝。他说在这条化州男子钟情的僻静胡同里修了四十年表,好多人都搬走了,可他还守着这小铺子。“巷子窄归窄,但来的都是熟客,说话做事都舒服。”
这些巷子就像化州这座城市的毛细血管,看着不起眼,却最有生命力。新城区那些宽马路气派是气派,但总让人觉得隔着点什么。反倒是这些弯弯曲曲的小巷,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根蹲着晒太阳的猫,二楼的阿婆从窗口探出身来喊孙子吃饭——这些画面,才是化州男人真正眷恋的。
有时候想想,化州男人喜欢的小巷子之所以让人留恋,大概就是因为这份不刻意的真实。在这儿不用想着怎么说话得体,不用纠结穿着是否正式,翘着二郎腿吃一碗豆腐花也没人觉得你粗俗。这种自在,在别的地方还真难找。
现在城市总在拆旧建新,好多老巷子都消失了。不过听说政府最近出台了保护老城区的政策,专门划了几片区域保留这些巷弄格局。这消息让老陈他们高兴了好久——至少那些牛杂摊、修表铺,还有傍晚的闲谈时光,还能继续在巷子里生长下去。
昨天傍晚我又路过那条巷子,老陈他们还在老地方。煤炉子的火苗一跳一跳的,映得几个人的脸忽明忽暗。他们说的什么听不太清,只偶尔传来阵阵笑声,混着牛杂的香气,在巷子里慢慢飘散。这大概就是化州小巷最动人的样子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