漳州100米内学生约,附近学子相约
漳州古城区的巷子口,阿杰盯着手机屏幕皱起了眉头。刚搬来这边租房子,想找几个本地学生打听学校周边情况,可搜来搜去都是些不着边际的信息。正要放弃时,突然刷到条“漳州100米内学生约”的动态——发布者竟住在同一栋公寓。
说来也巧,第二天在楼道就碰见了举着快递箱子的小林。蓝色校服袖口沾着钢笔墨水,一看就是附近中学的。“你就是那个需要帮忙的邻居吧?”男生擦着汗笑,“我们班群昨天还聊到这事呢,现在好多人都用附近学子相约找搭子。”
藏在老街深处的少年江湖
周末跟着小林穿过骑楼下的茶摊,叁个穿校服的男生正围着石桌写作业。穿红球衣的男孩把物理练习册推过来:“这道题我们吵半天了,哥你帮看看?”斑驳墙面贴着“古厝修缮通知”,手摇奶茶店飘来浓郁的茶香,这里俨然成了学生们的秘密基地。
扎马尾的女生从帆布包里掏出便当盒:“我妈做了四果汤,大家分着吃。”突然所有人都停下笔,原来巷子那头慢悠悠走来只橘猫。它熟门熟路跳上空椅子,尾巴盘成个毛茸茸的圆圈。“这是我们的编外成员。”小林小声说,“每天四点准时来巡岗。”
这种默契不是一天养成的。起初只是几个同路的学生约着拼单奶茶,后来发现彼此都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自习地点。某次在旧书店避雨时,老板指着后院说:“以前这儿经常有学生看书哩。”于是木棉树下的石桌石凳,渐渐变成了固定的联络站。
百米范围内的奇妙共振
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联络方式。没有铺天盖地的群消息,谁需要帮忙就在纸条写“下午叁点老地方”,贴在修车铺的共享书架侧面。那种漳州100米内学生约的便利,就像转角遇到同学般自然。有次看见穿二中校服的女孩在巷口张望,奶茶店阿姨头也不抬地指指后院:“他们都在后面改作文呢。”
这种模式悄悄蔓延到整个社区。文具店老板会预留热门辅导书,肠粉摊阿婆记得每个孩子的忌口。甚至发生过有趣的一幕:两个举着手机找人的学生在烧仙草店门口撞个满怀,抬头发现对方屏幕显示着同样的“附近学子相约”页面。
最动人的是高考前那周。每天傍晚都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轮流来送绿豆汤,临走时在石桌刻满祝福的荔枝木上添道划痕。橘猫似乎也感知到什么,破天荒地把刚逮的螳螂放到复习资料堆上当作礼物。
如今要离开漳州了,整理照片时又看到那个木桌上的刻痕。新学年应该会有新生举着奶茶找过来,在百年骑楼的荫蔽下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“百米约定”。而橘猫大概依旧守在巷口,尾巴轻甩,像个掌握所有秘密的时光看守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