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玉新茶论坛,昆玉新茶文化沙龙
这两天路过城南文化街区,总能看到一块墨色牌匾上新挂了「昆玉新茶论坛」的旗幡。青砖小楼里飘出缕缕茶香,混着些热闹的谈笑声,倒让这条老巷子忽然年轻了起来。
说是论坛,其实更像老茶客们遛弯时偶然撞见的客厅。紫砂壶嘴呼噜噜冒着白气,玻璃杯里浮沉着碧色芽尖,穿棉麻褂子的店主正给围坐的客人递册子:「这是本月昆玉新茶文化沙龙的排期,周叁有武夷山茶农来讲岩韵呢。」
茶汤里的烟火气
头回参加昆玉新茶论坛那天下着细雨,原以为会是正经危坐的学术场子,推门却看见五六张原木茶台错落摆着。穿藏蓝布衣的姑娘正在冲泡凤凰单丛,蜜兰香混着水汽在梁柱间游走。「尝尝今年头采?」她推过来叁只白玉瓷杯,「左边是轻焙火,右边是传统工艺。」
邻座大爷咂了口茶汤突然乐了:「这味儿让我想起年轻时在潮州喝的夜来香!」话匣子就这么打开了,从乌龙茶的做青谈到不同水质对茶汤的影响,满屋子人竟都自然接上了话。穿布衣的姑娘弯着眼睛续水:「在昆玉新茶文化沙龙里,茶本来就是喝着聊着才有趣呀。」
这时候才注意到墙上钉着的手写板报——「春茶季·云南古树普洱品鉴会」「茶器美学分享」「宋代点茶体验」。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,倒像街坊邻居商量着怎么把日子过得更惬意。
盖碗边缘的温度
常来昆玉新茶论坛的周老师是退休的地理教师,如今成了沙龙里的「活地图」。他总端着布满茶垢的紫砂壶,说到洞庭碧螺春就模仿太湖的风怎么吹过茶园,提到六安瓜片又能画出大别山的云雾走势。
「你们摸这盖碗边缘,」某次他教新茶友持杯,「指尖贴在这儿最稳当,茶汤温度也正好。」那天他带来的太平猴魁在玻璃杯里舒展开时,真像群小猴子在峭壁间嬉戏。有人打趣该给这场景拍纪录片,他摆摆手:「镜头哪装得下盖碗里的人情味儿?」
最近两次昆玉新茶文化沙龙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。有个染栗色短发的女孩带着手绘茶席设计图来讨论,草图边角还标注着「这里可以摆应季的栀子花」。几个老茶客凑过去瞧,纷纷贡献出自家的青瓷水方、竹编茶荷。
暮色渐浓时,论坛发起人往投影仪放茶山照片。屏幕光影里浮动着细小的尘粒,像是把这些年的春茶秋茶都揉进了此刻。穿布衣的姑娘正在教新来的客人闻香,茶叶在盖碗里轻轻旋转着,仿佛能听见它们在山野间生长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