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50元通话3小时保山学生
那天在保山街头,我偶然看到电线杆上贴着一张手写广告:"保山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"。说实话,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?毕竟现在随便充个话费都不止这个数。
顺着广告上的联系方式,我找到了这个初叁男生。他叫小杨,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,坐在自家杂货店柜台后写作业。得知我的来意,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:"其实就是为了攒钱给奶奶买助听器。"
叁小时能聊什么
小杨的创意很简单:支付50元,他可以陪你聊叁小时。我问他不担心遇到坏人吗?他指指墙上监控:"就在店里打,我爸在里屋。"说着掏出个小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通话要点:从保山的风土人情到初中生的烦恼,甚至还能辅导小学作业。
我试着问他最近一单的情况。他眼睛一亮:"是个在外地打工的阿姨,女儿在保山读小学。她说听着我说话,就像听到女儿长大的声音。"说着声音渐渐低下去,"其实聊到最后,基本都是她在嘱咐我要好好读书..."
街坊们都知道这孩子懂事。隔壁理发店的王阿姨插话:"小杨成绩年级前十呢!有次客人说要加钱多聊会儿,他愣是拒绝了,说不能占便宜。"
藏在电话里的温暖
小杨的通讯录里有个特殊分组,标记着"暖心客户"。其中有个在上海工作的保山姐姐,每周固定预约一次通话。"她说想听听乡音,我就用保山话给她讲青华海的荷花、太保山的樱花。"
最让我触动的是,小杨会根据通话对象调整聊天内容。给老人讲学校趣事,跟同龄人聊游戏,对上班族说保山的新变化。有次他接到个奇怪的订单,对方只说想听听孩子背书的声音。"后来才知道,那位叔叔的儿子去年生病去世了..."小杨摩挲着电话听筒,"那通电话我没收钱。"
现在他每月能接到二十多单,存钱罐渐渐满了。但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钱:"有个阿姨后来真的回保山看女儿了,还特意来店里谢谢我。"
夕阳透过杂货店的玻璃门,在小杨的作业本上投下暖光。问他买助听器还差多少,他笑笑说:"快了,等奶奶能听清我说话,第一通电话要打给帮助过我的人。"窗外传来放学铃声,他又该开始准备晚上的通话了。这个对于50元通话3小时保山学生的故事,还在继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