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骅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初中生高价通话3小时500元
这事儿说起来您可能都不信,就在上周,我家隔壁老李急匆匆跑来,说他上初二的儿子小磊,为了跟同学打叁个小时电话,愣是偷偷从压岁钱里掏了五百块。我当时一听就乐了,心想这孩子是不是玩游戏玩魔怔了?可老李那张脸皱得跟苦瓜似的,我才意识到,这事儿没那么简单。
小磊这孩子我熟,平时见人就笑,挺有礼貌的一个男孩。老李夫妻俩都是普通工薪阶层,平时给孩子的零花钱管得挺紧。谁能想到,就这么个看起来挺懂事的孩子,会为了一通电话下这么大“血本”?
电话那头到底说了啥
老李说,他最开始发现不对劲,是看见小磊半夜两点还躲在被窝里小声说话。起以为就是普通同学聊天,直到后来在书包里发现那张皱巴巴的五百块钱收据,上面明明白白写着“通讯服务费”。追问之下,小磊才支支吾吾承认,那是他攒了半年的压岁钱,就为了跟班里几个同学组织一次“长时间小组讨论”。
说实话,我刚听说这事儿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:现在初中生都这么烧钱了吗?我当年上学那会儿,跟同学打电话超了时长,顶多就是下个月零花钱扣点,哪至于到这份上。可转念一想,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,跟我们那会儿确实不一样了。
小磊后来跟我解释说,他们那个学习小组要准备一个特别重要的创新大赛,需要经常讨论。可奇怪的是,明明有微信、蚕蚕这些免费通讯工具,为什么非得花钱打电话呢?这孩子挠挠头说,视频会议容易分心,打字又太慢,只有打电话最能集中注意力。而且,他们试过免费的通话软件,信号总是不稳定,说着说着就断线,特别耽误事。
这么一说我倒有点理解了。想想也是,要是正讨论到关键处突然断线,那感觉确实挺抓狂的。不过话说回来,叁个小时五百块,这价格放在哪儿都不算便宜啊。
藏在背后的那些事儿
后来我特意打听了一下,发现像小磊这样愿意为高质量通话买单的初中生还真不少。隔壁班的班主任王老师跟我说,现在很多学习小组都倾向于选择收费的通讯服务,因为稳定、清晰,还没有广告打扰。尤其是准备重要比赛的时候,时间特别宝贵,根本耗不起。
不过王老师也提到,这么高的花费确实让人担忧。她说有的孩子为了不落后,甚至会省下早饭钱来支付这类费用。这就不太对了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哪能为了通电话饿肚子呢?
我还记得小磊跟我说过一句挺有意思的话:“有时候花钱买的不是通话,是效率。”这孩子说,当他们知道这通电话是花了钱的,每个人都会提前做好准备,讨论时特别专注,叁个小时的效率能顶平时六个小时。这话让我愣了半天,现在的孩子,想得还真挺深的。
说到这个黄骅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,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在家长群里看到的讨论。有好几个家长都在说,孩子为了学习小组的通话质量,宁愿选择付费服务。看来,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。
老李后来也想通了,他说既然孩子是为了正事,而且确实见到了效果——小磊他们小组最后在那个创新大赛里拿了个二等奖,这钱花得也算值。不过他还是跟小磊约法叁章:以后这种大额支出必须提前商量,绝对不能偷偷摸摸的。
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。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变,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变。我们那时候哪想得到,有一天连打个电话都能成为学习中的重要一环?不过话说回来,无论是免费还是付费,最重要的还是得用在正道上。就像小磊这次,虽然花了五百块,但确实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,这钱就没白花。
当然了,也不是说鼓励大家都去花这个钱。每个家庭情况不同,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。就像小磊后来跟我说的,其实他们现在也在寻找更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,毕竟每次都花这么多钱,谁也扛不住啊。
说到初中生高价通话3小时500元这个话题,我觉得关键不在于花了多少钱,而在于这钱花得值不值。要真是像小磊这样,为了重要的学习项目,偶尔投入一次还能理解。但要是没事就烧钱聊天,那可就真的要好好管管了。
这事儿过去半个月了,昨天我在小区里碰到小磊,他正兴高采烈地跟同学讨论新的项目。不过这次他们学聪明了,找了个免费的会议室,既安静又不用花钱。你看,孩子们总是在不断调整和改进,这不就是成长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