巢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车站后街的小巷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2:41:45 来源:原创内容

巢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我每次路过都会不自觉地在巷口停一会儿。这条巷子夹在两排老居民楼中间,宽不过叁四米,水泥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巷子口那家修鞋摊的大爷总是坐在小板凳上,手里拿着锥子一针一线地缝补,偶尔抬头看看过往的行人。

巷子里的生活和火车站前面简直是两个世界。前面是熙熙攘攘的旅客,拖着行李箱匆匆赶路;后面却是慢悠悠的日常,晾衣绳上挂着各色衣裳,二楼阳台的花盆里种着小葱和辣椒。傍晚时分,炒菜的香味从各家厨房飘出来,混着隔壁五金店的铁锈味,形成一种特别的生活气息。

巷子里的老店新貌

往巷子深处走,能看见几家开了十几年的老店。王阿姨的理发店还是老式转椅,墙面泛黄,但生意一直不错。“老街坊都习惯来这儿啦,”她一边给客人修剪头发一边说,“年轻人都去前面商场里的发廊,但我们这儿便宜又实惠。”说话时,推子嗡嗡作响,碎发簌簌落下。

有意思的是,去年巷子里新开了一家甜品店,就开在老式杂货店隔壁。明亮的灯光和装修风格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,却又意外地和谐。老板娘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,她说看中这里房租便宜,而且“挺有味道的”。确实,经常能看到年轻人端着奶茶站在巷子里聊天,给这条老巷子带来了新的活力。

车站后街的小巷最热闹的时候是清晨和傍晚。早上七点多,卖早点的摊位前围着赶着上班的人;晚上则是在外奔波一天的人回到这里。巷子两侧的窗户陆续亮起灯,偶尔能听到谁家电视的声音,还有父母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呼唤。

我记得有一次下雨天在这条巷子里躲雨,站在那家修鞋摊的雨棚下。大爷递给我一个小马扎,我们就这样看着雨丝从巷子上空飘落。他说在这条巷子住了叁十多年,看着火车站翻新扩建,看着前面的高楼一栋栋建起来,但巷子里的生活节奏始终没变。“快有快的好,慢有慢的滋味。”他这话说得特别朴实,却让我想了很久。

如今城市发展得快,很多老街区都拆了,能保留下来真是不容易。巢湖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就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,依然保持着那种邻里之间互相打招呼、闲时坐在门口聊天的习惯。也许正因为处在车站后面,它才能在这种热闹与安静的平衡中存续下来。

偶尔会有旅客误打误撞走进这条巷子,他们拿着手机导航,一脸迷茫。住在巷子里的人都会热心地指路,告诉他们怎么绕回火车站广场。有的人匆匆离开,也有人会放慢脚步,好奇地打量这条与车站前广场截然不同的小世界。

春天来了,巷子墙角不知谁种的月季开得正艳,给灰扑扑的墙面添了一抹亮色。放学的小孩背着书包从巷子跑过,惊起了蹲在杂货店门口的猫。那只猫我认得,是理发店王阿姨养的,平时就爱在巷子里晃悠,大家都认识它。

站在这条巷子里,能同时听到火车站广播和居民炒菜的声音,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交汇。也许这就是车站后街的小巷最特别的地方——它不像那些被特意保护的历史街区,而是自然地、鲜活地存在着,每天上演着最普通却最真实的生活场景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