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河水磨工作室喝茶,双河水磨茶室品茗时光
推开那扇老木门,时光仿佛突然慢了下来。双河水磨工作室藏在城北的老街深处,门脸不大,却总飘着若有若无的茶香。第一次来的客人往往会愣在门口——这到底是个喝茶的地方,还是工作室?
老板老陈正坐在茶台前摆弄一把紫砂壶,抬头看见我,笑着招手:“来得正好,刚到的凤凰单丛。”我挨着窗边坐下,午后的阳光透过竹帘,在榆木茶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。窗外就是双河,河水不急不缓地流着,偶尔能听见水车转动的吱呀声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老陈不紧不慢地烫杯、投茶、注水。水是特意从后山取的泉水,他说自来水泡茶总差那么点意思。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叫工作室不叫茶室,”他递过来一盏茶,“其实啊,就是觉得这里不该只是个买卖的地方。”茶汤金黄透亮,带着独特的山韵花香。
隔壁房间传来轻微的敲打声。那是老陈的儿子在做木工,他学设计出身,现在整天泡在这里做茶具、做家具。工作室里用的茶台、椅子,几乎都是他自己打的。有客人喜欢,他就乐呵呵地让人订做,但从不接急单。“慢工出细活嘛,就像喝茶,急不得。”
常来的李老师今天也在,他退休前是语文老师,现在每周都会来坐半天。“别处喝茶是消费,在这里喝茶是生活。”他抿了口茶,眯着眼睛说,“你看这双河水磨工作室喝茶的氛围,让人不由自主就想安静下来。”窗外偶尔有游人经过,好奇地朝里张望,但很少有人真的推门进来。老陈说这样挺好,来的都是真心想喝茶的人。
墙角的书架摆得很随意,除了几本茶经,更多的是闲书。老陈说这些书不是摆设,他都翻过。有人问他某本书的内容,他能聊上半天。有回有个年轻人来,本来心事重重的,翻了一会儿书,喝了两泡茶,离开时眉头舒展多了。
不只是个喝茶的地方
双河水磨茶室品茗时光之所以特别,大概是因为它保留了某种老派的情谊。常客们会自己带茶叶来分享,新茶上市时尤其热闹。上个月王阿姨拿了儿子寄来的明前龙井,大家轮流品评,倒像个小型的茶话会。
老陈泡茶很随性,遇到懂茶的客人,他会拿出私藏的好茶;若是新手,他就挑些温和的茶,慢慢讲些入门的知识。有次来了几个大学生,对茶一窍不通,他就泡了壶普通的铁观音,说说茶叶的基本分类,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。
“现在人太忙了,”老陈一边往壶里注水一边说,“连喝茶都要赶时间。其实啊,在双河水磨工作室喝茶,重点不在茶,而在喝茶的这个过程。”水汽蒸腾起来,他的脸在雾气里显得有些朦胧。
天色渐晚,河面上的光变得柔和。我准备离开时,老陈正在教一个新客如何握杯。“叁指握杯,叫叁龙护鼎,”他示范着,“这样既稳当,又不会烫手。”那人学得认真,老陈教得耐心。这样的场景,在这里再平常不过。
走出工作室,茶香似乎还萦绕在衣襟上。回头望去,暖黄的灯光从木窗透出来,映在青石板上。我想,明天大概还会再来坐坐,就为这难得的双河水磨茶室品茗时光。毕竟在这样的地方,喝什么茶反而成了其次,重要的是那份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