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云港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学校暗号现状
那串神秘的数字和词语
前两天路过母校,看见几个孩子凑在校门口嘀嘀咕咕,突然就想起了当年流传的“暗号”。什么“天王盖地虎”对“宝塔镇河妖”,什么“叁点钟小卖部门口见”,这些充满时代印记的接头方式,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。不知道现在的学生,还玩这一套吗?
带着这个疑问,我特意在学校附近转了转。正好赶上放学,穿着校服的学生们像潮水一样涌出来。我留心观察了一会儿,发现他们交流的方式和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。很少有人大声喊叫或者做夸张的手势,更多的是低头看着手机屏幕,手指飞快地打字。偶尔能听见“开黑吗”、“作业写完了没”这样零碎的对话,但那种需要对口令的场面,一次也没见到。
问了问在附近开店二十多年的小卖部老板,他一边整理货架一边笑:“早没啦!现在孩子们有什么事,微信群、蚕蚕群一发,全班都知道了。哪像我们那会儿,传个纸条都得偷偷摸摸的。”
这话倒是提醒了我。现在的通讯太方便了,想找谁随时都能找到。暗号这种东西,本来就是信息不发达时期的产物。当每个人都能随时联系上对方的时候,那种需要靠特定话语来确认身份的神秘感,自然就消失了。这让我想起以前为了瞒着老师和家长,不得不发明各种暗语的日子。现在想想,那时候的我们,还挺有创造力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传统的口头暗号见得少了,但新的“暗号”形式好像又冒出来了。比如他们会在社交平台上用特定的表情包,或者发一些只有圈内人才懂的缩写词。上次看见侄女在朋友圈发了个“测测诲蝉”,我还以为是乱码,后来才知道是“永远的神”的意思。你看,这不就是新时代的暗号吗?
这些新暗号的出现,其实反映了年轻人永远需要属于自己的小圈子。每个时代的孩子,都希望有那么一点点只属于同龄人的秘密。只不过表达的方式,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罢了。
那么,连云港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?从传统意义上来说,那些需要面对面说出口的暗号,确实越来越少见。但如果你把暗号理解成同龄人之间的特殊沟通方式,那它其实一直都在,只是换了个样子存在。就像街头的那家文具店,虽然招牌没变,但里面卖的东西,早就从文具变成了手机配件。
看着那些背着书包远去的身影,我突然觉得,也许我们怀念的不是暗号本身,而是那个需要靠暗号来维系友谊的纯真年代。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,一句对上了暗号,就能高兴一整天。现在的孩子们,他们的快乐,应该也藏在那些我们看不懂的表情包和网络用语里吧。
这个学校的暗号现状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时代的变化。有些东西在消失,有些东西在新生,但年轻人想要拥有自己小天地的愿望,从来都没有改变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