邳州耍女娃,邳州玩童谣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24:15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刷短视频,老能刷到家乡的影像。镜头里那些熟悉的街巷、运河边的老槐树,还有孩子们唱着的童谣,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在邳州度过的童年。那些对于“邳州耍女娃”的记忆,就像昨天刚发生过一样,清晰又鲜活。

记得小时候,巷子口总聚着一群孩子。夏日的傍晚,暑气稍稍退去,不知谁喊了一声“耍女娃咯”,大家便呼啦啦地围成一圈。这“耍女娃”可不是什么字面意思,它是我们那儿特有的说法,指的是小姑娘们聚在一起玩耍、游戏、唱童谣的那些热闹事儿。大人们忙完农活,搬个小马扎坐在一旁,摇着蒲扇,笑呵呵地看着我们。

月光地儿,明晃晃

“月光地儿,明晃晃,开开后门洗衣裳……”这调子一起,几乎每个邳州娃都能跟着哼下去。我们最常玩的就是这种边唱边跳的游戏。七八个小姑娘,两人一组手搭手做成“轿子”,另一个就坐在上面,大家一边有节奏地晃着,一边齐声唱着。唱到“洗得白,浆得白”的时候,坐“轿子”的那个就要跳下来,模仿捶打衣服的动作,笨拙又可爱,总能引来一阵欢笑。有时候动作不协调,摔个屁墩儿,自己也跟着傻乐,一点也不觉得疼。

这种邳州耍女娃的游戏,花样可多了。除了坐“轿子”,还有“编花篮”、“跳皮筋”。皮筋的高度从脚踝一直升到头顶,歌声也一路攀升。“小皮球,香蕉梨,马兰开花二十一……”这旋律像是有魔力,能把整个巷子的孩子都吸引过来。跳皮筋是个技术活,腿要够得高,身子还要稳。我那时个子矮,跳到“大举”的高度就够不着了,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高个子的姐姐们像小燕子一样轻盈地翻飞,心里羡慕得不得了。

而这些游戏的灵魂,就是那些代代相传的邳州玩童谣了。它们没什么高深的道理,用的都是我们当地的土话,唱的都是眼前的生活。比如那首“扯箩箩,打饽饽,你一口,我一口,咱们两个做朋友”,就是模仿大人做饭、分享食物的场景,简单、直接,却把小伙伴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情感,表达得淋漓尽致。现在想想,这些童谣,不就是我们最早接触的诗歌和社会学吗?

时光过得真快啊,一转眼,当年那些满巷子疯跑的“女娃”们,如今都已散落在天涯。前两天,我在家庭微信群里,看到小侄女正在学一首新的儿歌,是电视里放的普通话版本,字正腔圆,却总觉得少了点味道。我忍不住在群里发了一条语音,哼唱起那句“月光地儿,明晃晃”。没过一会儿,好几个平时潜水的堂姐、表妹都冒了出来,你一句我一句地接龙,群里瞬间被这种古老的韵律填满。原来,那份独属于我们的乡音和记忆,从未真正离开。

如今的邳州,城市变大了,楼房变高了,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,还会不会在晚饭后聚在一起,玩那些我们曾经玩疯了的游戏?那浸润着运河水韵的邳州玩童谣,是否还有孩子在用清脆的乡音传唱?我真希望,在某一个傍晚,还能听到那熟悉的歌谣声,看到那些活泼的身影,继续着对于“邳州耍女娃”的快乐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