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城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白城火车站后巷名称
对于那条小巷的名字
那天路过白城,从火车站出来,想抄个近路,一拐弯就钻进了车站后头那条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矮房,几家小吃店冒着热气。我突然就想,这条每天人来人往的巷子,到底有没有个正式的名字?
我停下来,买了份豆包,顺口问店家:“师傅,咱这巷子叫啥名啊?”老师傅擦着手,笑了笑:“叫了好些个名儿啦!老一辈都管这儿叫‘车站后身’,后来地图上标过‘站北胡同’,可我们街坊还是习惯叫老名儿。”这倒有趣,一条小巷竟藏着新旧两种称呼。
往前走着,看见墙上钉着蓝底白字的路牌——“站北胡同”,挺规整的。可路口修鞋的大爷却说:“啥胡同不胡同的,我在这儿住四十年了,不就是车站后巷嘛!”这话听着特别实在。我琢磨着,官方名称和白城火车站后巷名称这事儿,就像一个人的大名和小名,各有各的用处,也各有各的温度。
巷子中段有家老式杂货铺,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择菜。她说刚嫁过来时也纳闷过,怎么一条巷子两个叫法。“现在明白了,”她把手里的芹菜放进盆里,“邮递员送信得按路牌写‘站北胡同’,但我们买菜约地方,说‘车站后巷那头’更顺口。”她指着斜对面的粮油店,“你看,他家招牌写的还是‘车站后巷粮油店’呢。”
这让我想起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情况。城市在发展,地名在规范,但老百姓口耳相传的称呼带着记忆,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。就像我母亲至今仍用老地名指路,尽管那些名字早在地图上消失了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飘起饭菜香。我站在巷口回望,夕阳给青瓦房镀了层金边。这条普通的巷子因为名字的插曲,在我心里生动起来。白城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?答案似乎不那么重要了。无论是“站北胡同”还是“车站后巷”,它都是这条巷子真实的一部分,承载着官方的规划与民间的烟火气。
离开时,我又看了眼那块蓝牌子。或许再过二十年,年轻一代会理所当然地叫它“站北胡同”,而“车站后巷”会慢慢变成老人口中的历史。但此刻,两种称呼并存的状态,恰好记录了这座小城变迁的某个瞬间。这巷子就像本打开的书,每个名字都是它的一页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