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喀则品茶工作室,日喀则茶馆休闲体验
每次路过日喀则北京中路的转角,总能闻到那股熟悉的茶香。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这股味道陪着这条街快二十年了。街东头的“桑珠孜茶馆”还是老样子,蓝色门帘被晒得发白,门口总搁着两只冒着热气的铜壶。
我刚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,老板娘德吉就端着搪瓷壶过来了。“还是甜茶配糌粑?”她说话的工夫,茶已经斟满了木碗。这种默契,是从叁年前我第一次来时养成的。那时候我刚到日喀则工作,人生地不熟的,偶然走进这家茶馆,没想到就这么成了习惯。
茶香里的慢时光
德吉的茶馆和现在新开的日喀则品茶工作室不太一样。新开的那些工作室装修讲究,每种茶叶都有专门的冲泡讲究。但在这儿,甜茶永远在灶上煨着,藏式木桌被磨得发亮,墙上班禅大师的画像边,挂着德吉女儿的手绘唐卡。
“现在年轻人更喜欢去品茶工作室。”德吉给隔壁桌添茶时说道,“他们说我们这儿太吵。”可不是嘛,打骰子的声音、聊天声、电视里的藏戏声混在一起,确实谈不上安静。但这份热闹里,藏着最真实的日喀则茶馆休闲体验。
记得去年冬天,我在茶馆遇见一位老裁缝。他每天晌午准时来,就坐在西北角那个位置。他说在这喝了四十年茶,从五分钱一碗喝到现在五块钱。他边缝衣服边告诉我:“你看街上那些人急匆匆的,可再忙的人进了茶馆,都得慢下来。”
这话真不假。有天下午暴雨,困在茶馆里的人从游客到本地牧民都有。大家分享一壶茶,雨停了也不急着走。那种氛围,是再精致的品茶工作室也复制不来的。
不过要说变化,这些年确实不小。上个月我去了一家新开的日喀则品茶工作室,老板顿珠是德吉的侄子。他用传统方法改良了酥油茶,还设计了能带走的茶礼盒。墙上挂着茶马古道的照片,每张桌子都配有茶道六君子。
“既要留住老味道,也要让年轻人喜欢。”顿珠说这话时,正在教一位成都游客打茶。他工作室的后院,还保留着德吉茶馆那种露天茶座,“这是姑妈坚持的,她说没晒过太阳的茶不算喝过。”
现在周末我经常两边都去。上午在德吉那里喝甜茶,下午去顿珠的工作室尝新茶。要说区别嘛,就像吃家常菜和特色馆子,各有各的味道。
昨天在顿珠那儿遇到几个西安来的茶客,他们原本只是来避雨,结果坐着聊了两小时。顿珠拿出收藏的陈年普洱茶,他们则分享带来的茯茶。这种因茶而生的交流,或许就是茶馆永远存在的意义。
走出工作室时天色已晚,我又绕到德吉的茶馆。她正在收拾桌椅,看见我便笑了:“就知道你会来。”灶上还温着最后一壶茶,我们坐在门槛上,看着星星一颗颗亮起来。这样的夜晚,在日喀止的茶馆里,已经重复了千千万万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