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大学边约什么新暗号,高邮大学边新暗号约定
最近路过高邮大学城西侧的小吃街,总能听见几个学生凑在一起嘀嘀咕咕:“今晚老地方?”“对,就那个暗号。”说完还互相使个眼色,笑得神神秘秘的。这让我这个毕业多年的老学长心里直犯嘀咕——现在年轻人约会,都时兴搞这套了?
那些年我们用过的“接头方式”
说起来,在大学边上约会搞暗号,还真不是新鲜事。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儿,虽然没现在这么花样百出,但也自成体系。比如约在图书馆叁楼社科区,就说“老叁”;要是去后门的奶茶店,就直接说“老位置”。简单是简单,但从来没出过错。现在想想,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,比直接发定位有意思多了。
现在可不一样了。前两天碰见留校任教的学弟,他笑着说现在的学生把暗号玩出了新高度。有的用外卖订单当暗号——“点了杨枝甘露的那桌”;有的用歌名—— “《夏天的风》播放到第二遍的位置”;更绝的是用天气——“带伞但不下雨的地方”。这些新暗号约定,既避免了在群里明说被围观起哄的尴尬,又给平常的约会添了点侦探小说般的趣味。
不过要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是上个月在烘焙坊听到的一段对话。一个女生对着电话轻声说:“月亮和六便士。”没过十分钟,就看到个男生拿着本毛姆的小说推门进来。这种带着文艺范儿的暗号,倒是很符合大学校园的氛围。
暗号背后的年轻人心理
为什么年轻人这么喜欢搞这些名堂呢?我琢磨着,这不只是图个好玩。现在大家的生活几乎全在线上,聊天记录、共享位置,什么都是明明白白的。反而这种需要动点脑筋、带点神秘感的交流方式,让现实中的相遇变得特别起来。就像玩解谜游戏,破解暗号的过程本身就成了约会的前奏。
再说了,在校园这种熟人社会,谁都不想成为朋友圈里被讨论的焦点。用暗号约定见面地点,既保护了隐私,又避免了被太多人关注的压力。而且我发现,这些新暗号往往只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流通,外人即使听到了也摸不着头脑,这不就是年轻人最在意的“圈层感”吗?
有一次我在咖啡馆写稿,旁边桌的男生一直坐立不安。直到服务员送来第叁杯柠檬水,他才恍然大悟般掏出手机,原来对方发的暗号是“叁杯水的等待”。看着他急匆匆结账离开的样子,我不禁想,这种需要琢磨的约会方式,或许正是快餐时代里难得的慢节奏浪漫。
当然啦,暗号太复杂了也容易闹笑话。听说有对情侣因为“左手边的第二棵树”这种模糊定位,在公园里转了半个多小时。后来才知道,他们一个从南门进,一个从北门进,左右的参照物完全不同。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经历,倒成了他们独特的恋爱记忆。
夜幕降临,大学城边的灯光次第亮起。那些穿梭在奶茶店、书店、操场看台之间的年轻人,或许正在用他们独有的方式,演绎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相遇故事。那些看似无厘头的新暗号约定,何尝不是年轻人在数字化生活中,为自己保留的一点诗意和想象空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