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自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,蒙自火车站后巷名称
说起蒙自火车站,很多第一次来的朋友都会有个疑问:这火车站后面,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,到底叫什么名字呀?? 我头一回去的时候,也站在出站口愣了老半天。
那天太阳挺晒,我拖着行李箱,看着手机导航上密密麻麻的线路,有点犯愁。正好旁边有位推着小车卖玉米的大姐,我就凑上前问了句:“大姐,您知道火车站后面这些巷子都叫啥名不?”
大姐掀开盖着玉米的白毛巾,热气呼地冒上来。“这儿啊,”她操着浓重的本地口音,“老辈人都管这一片叫‘站后巷’,没啥正经门牌。你瞧见没?就那条最宽的,往里走能通到老居民区。”
巷子里的烟火气
我顺着她指的方向往里走。这巷子确实不宽,两边墙面斑斑驳驳的,晾衣绳横在半空,挂着各色衣裳。有户人家把饭桌摆到了门外,几个老头正围着下象棋,旁边收音机里放着滇剧。再往里走,修自行车的摊子、卖豌豆粉的小店、冒着热气的米线铺子……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
“您在这住多久了?”我问米线铺的老板。他边往碗里撒香菜边说:“打从我爷爷那辈就在这儿啦!早先这巷子连个名儿都没有,后来送信的、送外卖的来了,总得有个称呼不是?大家就随口叫‘站后巷’,叫着叫着就习惯了。”
正说着,一个外卖小哥急匆匆跑进来:“老板,好了没?站后巷18栋的。”老板利索地把打包盒递过去:“得,又是个找不着北的。这巷子弯弯绕绕的,头回来的人都得迷糊。”
我站在巷子中间四下张望,发现这些巷子确实没什么正式名称。当地人就按方位叫“东巷”、“西巷”,或者以巷口那家理发店、那棵老槐树当标志。有个大妈拎着菜篮子路过,热情地给我指路:“你要找旅馆啊?往前走到红砖楼那儿往右拐,对,就是小超市对面那条。”
名字背后的故事
后来我在附近转悠时,遇到一位坐在门口晒太阳的老爷爷。他耳朵有点背,我大声问了好几遍,他才听明白我问的是蒙自火车站后面小巷子叫什么。“站后巷嘛!”他拍着膝盖说,“以前这一片都是菜地,后来火车站建起来了,慢慢才有人气。刚开始就七八户人家,现在你看,都成个小社区了。”
老爷子说,大概二十年前,社区倒是想过给这些巷子正式起名。“可是大伙儿都叫习惯了,改不过来。再说了,”他眯着眼睛笑,“这站后巷多好记啊,一听就知道在火车站后头。”
我在巷子里又转了转,看见墙上有块蓝色的临时门牌,确实写着“站后巷片区”。几个放学的小孩子追追打打地跑过,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的。他们肯定从小就在这些巷子里穿梭,对每个角落都熟悉得很。
天色渐渐暗下来,巷子里的灯一盏接一盏亮起。炒菜的香味从各家窗户飘出来,有人站在门口喊孩子回家吃饭。虽然这些巷子没有响亮的名字,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早就用脚步丈量出了属于自己的地图。
临走时我又路过那家米线店,老板正在收摊。“找着路了吗?”他笑着问我。我点点头,心里忽然觉得,有时候一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里承载的生活记忆。就像这些巷子,虽然没有正式的名称,却装着一代代人的日常悲欢。
回程的火车上,我望着窗外渐行渐远的站台,忽然明白了:或许这些巷子不需要太复杂的名字,“站后巷”这个朴素的称呼,反而最贴切地表达了它们与火车站相依相存的关系。毕竟,对于来来往往的旅客和居住于此的居民来说,简单直接的称呼,才是最实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