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城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有类似别称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08:34:34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些被起外号的建筑群

走在海城大学城旁边的街道上,你总能听到学生们叁叁两两地聊天。“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啊?”“炮楼那家奶茶店出新口味了。”初来乍到的人肯定会一头雾水,这炮楼到底是什么地方?其实啊,这就是学生们给大学城西侧那片学生公寓区起的外号。那些楼一栋挨着一栋,密密麻麻的,楼层不高但显得特别紧凑,远远看去,确实有点像某种防御工事。也不知道是哪位学长灵光一现,这个称呼就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里传开了。

这个外号能流传开,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。学生们每天在这些地方生活,总得给它们安个名字,方便指代。官方名称太正式,写在录取通知书上还行,日常聊天说起“我们下午去第叁学生生活区”,听着都别扭。反倒是“炮楼”这种带着点戏谑的叫法,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,成了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暗号。这大概就是一种校园文化吧,用自己发明创造的语言,给周围的环境打上独特的烙印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种起外号的现象还不是孤立的。就在炮楼往南走大概一公里,有一片稍微新一点的商业生活区,学生们给它起了个名叫“土围子”。我第一次听到时差点笑出声,这名字听着可比“炮楼”还乡土。后来去看了才明白,那片区域被一圈低矮的围墙环绕着,里面餐馆、网吧、小超市一应俱全,自成一个小天地,确实有点“土里土气”但自给自足的感觉。你看,从炮楼到土围子,这种基于建筑外观或地理特征的命名方式,简直如出一辙。

为什么学生们这么热衷于给地方起外号呢?我觉得,这不仅仅是图个方便。当你用一个自己圈子里才懂的名字去称呼一个地方时,本身就带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。你一听对方也说“炮楼”,就知道大概率是校友,这种默契瞬间就能消除陌生感。这些外号,承载的是几届学生共同的记忆和经历。比如说到“炮楼”,可能不仅指那片楼,还包含了楼下水果摊阿姨的吆喝声,烧烤店晚上的烟火气,以及期末时通宵亮着的灯光。

这些别称的生命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强。即便毕业多年,校友们聚会时提起“当年在炮楼如何如何”,那种熟悉的画面感立刻就回来了。这些名字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官方地图上,但它们却真真切切地刻在每一代学生的校园记忆里。它们就像是校园生活的背景音,不那么起眼,但缺了它们,那段岁月的故事好像就少了点味道。

所以啊,下次如果你路过某个大学周边,听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地名,先别急着否定。没准儿那就是学生们口耳相传的“秘密代码”,背后藏着一段段鲜活的青春故事呢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恰恰是校园文化最生动、最接地气的组成部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