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玉海选场子,昆玉海选会场
昆玉海选场子的消息刚传出来那会儿,我们这条街的街坊邻居可都坐不住了。你说这地方平时就是个普通的文化中心,突然要搞这么大阵仗,谁不好奇啊?王大妈买菜回来逢人就说:“听说要选两百多人呢,连隔壁老李家的孙子都报名了。”
那天一大早,文化中心门口就排起了长龙。有穿着练功服的老太太,有抱着吉他的年轻人,还有个七八岁的小孩在背快板。空气中飘着各种声音——吊嗓子的咿呀声,琴弦的调试声,还有家长嘱咐孩子的絮叨声。保安大叔一边维持秩序一边摇头:“这阵势,比我当年当兵时的新兵连还热闹。”
场子里的百态人生
走进昆玉海选会场,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人生百态。东边角落里,那个穿红色连衣裙的姑娘已经反复练了十多遍参赛曲目,每次唱到高音部分就忍不住皱眉。西边的休息区,几个老大爷正围在一起讨论待会儿要表演的京剧选段,其中一个还比划着云手动作。
候场区有位大姐特别引人注意,她带着自己缝制的布偶来参赛,说这是她们家乡的非遗手艺。布偶做得活灵活现,就是数量有点多,她一个人来回搬了叁趟。“这都是我一针一线缝的,”她擦着汗说,“能不能选上不重要,主要想让更多人看到咱这老手艺。”
工作人员小王忙得脚不沾地,手里的对讲机就没停过。“音响组准备,下个节目需要叁个麦克风。”“评委老师说需要休息十分钟,把后面选手的序号顺延。”他抽空对着我苦笑:“这活比想象中难多了,光是把两百多号人的节目顺序排明白就掉了一把头发。”
台前幕后的故事
舞台上的故事就更精彩了。有个小伙子表演魔术,手抖得厉害,纸牌掉了一地。台下观众不但没起哄,反而给他鼓掌打气。他蹲下去捡牌的时候,评委老师轻声说:“别着急,咱们重新来。”这话一说,小伙子反而放松了,后面的表演特别顺利。
印象最深的是个农民工兄弟组合,他们用工地上的铁桶、钢管自制了一套打击乐器。敲打出来的节奏特别带劲,说是根据打桩机的动静改编的。评委们听得直点头,有个年轻的评委还跟着节奏轻轻跺脚。
中场休息时,我在后台遇到个特别健谈的老爷爷。他说今年七十八了,来表演抖空竹。“我抖了六十年空竹,以前在公园里抖,现在能在这个昆玉海选场子抖,感觉这辈子值了。”说着就从包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空竹,随手抖了两个花式。
快到傍晚时,天空飘起了细雨。工作人员赶紧搭起临时雨棚,选手们互相帮着挪设备。那个表演古筝的小姑娘,和说谤补辫的小伙子居然凑在一起讨论能不能把两种风格融合。你说奇怪不,明明都是来比赛的,这会儿倒像是个大家庭。
天色渐暗,昆玉海选会场的灯光亮了起来。最后一位选手是个盲人按摩师,他吹的埙声特别悠远,像能把人的思绪带到很久以前。曲声落下时,雨刚好停了,场子里安静得能听见远处马路上的车声。
收拾场地的时候,我看到评委老师在本子上写了很久。其实结果真的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这么多人因为这个场子聚在一起,把各自生活中最闪光的部分拿了出来。那个农民工兄弟临走时还说,下回要带更多工友来,他们已经想好了新节目的编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