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旧学生品茶上课,学子课堂茶香体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14:54:51 来源:原创内容

清晨的阳光斜斜洒进教室,几个白瓷盖碗在课桌上摆开,热气袅袅升起。这不是什么茶艺社活动,而是个旧市某中学周叁上午的第一堂课。孩子们凑在茶具前,看茶叶在热水中舒展,像观察化学实验般认真。

“闻到了吗?这种熟普有陈香。”穿校服的女孩小敏轻声对同桌说。她手里捧着去年自家发酵的普洱毛茶,茶汤红浓明亮。坐在前排的男生小心呷了一口,皱起眉头:“怎么和我爸泡的味道不一样?”周围响起善意的笑声。这样的场景,在个旧的中小学里正慢慢变得平常。

茶香里的家乡记忆

个旧的孩子大多生在茶乡,却不一定懂茶。家里大人采茶制茶,他们往往只当是寻常。直到把课堂搬到茶园,一切才鲜活起来。上周五,初二(3)班全体去了郊外的生态茶园。李老师指着齐腰的茶树说:“摸摸叶子,感受它的厚度。”孩子们伸出小手,触摸那些绿得发亮的叶片。

“原来茶叶摸起来是这样的!”一个胖乎乎的男生惊呼。他家里做茶叶生意十几年,这还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茶树。带队的老茶农笑了,随手摘下一片嫩芽放在男孩掌心:“尝尝看?”男孩犹豫着把茶叶送进嘴里,先是皱眉,随即眼睛亮了:“有点苦,后面又有点甜!”

这样的体验,比任何课本描述都来得直接。回到教室,孩子们对自己炒制的那批茶叶格外上心。他们仔细记录茶叶颜色变化,讨论火候把控。有个女孩在实验笔记上写:“原来制茶这么不容易,我再也不嫌爸爸做的茶苦了。”

这种贴近生活的学习,悄悄改变着孩子们对家乡的认知。他们开始主动问父母对于茶叶的知识,有的甚至翻出家里压箱底的茶饼,缠着爷爷奶奶讲当年的制茶故事。茶,不再只是大人杯中的饮品,而是连着他们血脉的家乡记忆。

课堂形式也很灵活。有时是品鉴会,孩子们带来各自家里的茶样,互相冲泡品评;有时是实践课,学习简单的揉捻、杀青技巧;甚至还有数学老师带着学生计算茶叶含水率,语文老师布置描写茶香的作文。知识就这样自然而然融入其中。

小敏现在是班里的小专家。她能准确说出五种普洱茶的特点,还帮着父母改进家里的制茶工艺。“以前觉得这些老传统没意思,”她不好意思地笑了,“现在才发现,这里面学问大着呢。”

窗外,又一批新鲜茶叶被送进教室。孩子们围上去,七嘴八舌讨论这次该尝试什么工艺。茶香弥漫中,他们正用全新的方式,认识和传承着属于个旧的茶文化。这缕茶香,连通的不仅是知识与生活,更是两代人对家乡风物的共同记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