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定学生品茶工作室,康定学子茶艺交流坊
康定城的天,总是蓝得透亮,就像刚用山泉水洗过的玻璃杯。就在这片蓝天下,藏着一处特别的地方——康定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最初就是几个爱喝茶的学生娃娃,在宿舍里摆了个小茶盘。
那天我路过校门口的老街,正好碰见他们的活动。木桌子摆在梨花树下,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在烫杯子,水汽袅袅地升起来,混着梨花香,那个画面到现在都忘不掉。
茶香里的相遇
“来试试我们的桂花乌龙?”扎马尾的女生笑盈盈地递来茶盏。我原以为他们搞什么高深莫测的茶道,结果完全不是。穿校服的、穿藏装的、穿运动服的,大家围坐在一块儿,谁都能上手泡一壶。有个男生笨手笨脚地烫了手指,周围顿时笑成一片。
其实吧,这个康定学生品茶工作室最打动人心的,就是这份自在。没有必须遵守的规矩,没有非要背下来的茶经,就像隔壁家客厅一样亲切。留着长发的艺术生说,她在这里找到了写生的灵感;物理系的学霸发现,不同的水温能让茶叶舒展成不同的形状。
茶壶嘴冒着热气,话题也热络地飘着。从期末考试聊到跑马山的传说,从茶叶价格聊到未来的打算。有个腼腆的藏族姑娘说,她阿妈做的酥油茶才叫一绝,等放假要带茶叶回家,试试用本地牦牛奶熬制新式奶茶。
不只是喝茶的地方
慢慢地,这个小天地有了个更正式的名字——康定学子茶艺交流坊。名字变了,骨子里的东西却没变。上周我去,正赶上他们在包装茶饼。手工压制的茶饼裹着棉纸,上面用毛笔写着“折多山初雪”“木格措明月”这样的名字。
“我们想做出带着康定味道的茶。”负责人小李转动着茶饼给我看。他说的味道,不单是茶香,还有年轻人才懂的创意。他们把本地的野玫瑰花苞掺进红茶,把青稞炒米拌进绿茶,甚至试着用酿青稞酒的曲子来发酵茶叶。
窗台上的多肉植物盆里,插着写有茶谜的小木牌。墙角堆着准备寄往其他高校的茶叶样品,纸箱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祝福。这里早已不只是喝茶的地方,倒像是所有奇思妙想的孵化器。
最近他们又在琢磨新点子——把采茶歌舞和锅庄舞结合起来。想想看,穿着传统服装的年轻人,左手端着茶碗,右脚踢踏着舞步,茶香随着衣袖飘散。光是听他们描述,就觉得那画面一定美得很。
茶凉了再续上,人走了又会来。康定学生品茶工作室里那些冒着热气的茶盏,盛着的不只是茶水,更是年轻日子里的百般滋味。而康定学子茶艺交流坊这片小天地,正悄悄酝酿着属于雪山脚下独特茶香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