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手机号,周边学子随时联系联系电话
深夜的求助电话
手机屏幕在黑暗中突然亮起,嗡嗡的震动声显得格外急促。我迷迷糊糊抓过手机,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陌生的本地号码。“这么晚了,谁会打电话呢?”接起来后,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女孩焦急的声音:“同学你好,我明天早上有门课需要几本参考书,听说你这里能找到,现在方便吗?”我揉了揉眼睛,看了看床头柜上准备好的几摞教材和笔记——这已经是我这学期接到的第七个深夜求助电话了。
说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学知道我这里有资料,其实挺偶然的。上学期期末,同楼层的一个学妹因为复习资料丢失,在楼道里急得直转悠。那天正好晚上十一点多,我把自己整理的笔记复印了一份给她。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在几个学院传开了,渐渐地,找我借资料、问问题的同学越来越多。为了方便大家,我就把联系方式留给了几个专业的学生干部,没想到一传十十传百,现在连其他学校的同学都会找过来。
说来也怪,贵阳这几所大学的位置说近不近说远不远。有时候甲校的同学急需某本专业书,乙校的同学正好有;丙校的同学要做实验缺个帮手,丁校的同学刚好擅长这个领域。这种互助的需求其实一直存在,只是缺少一个联系的桥梁。我的手机不知不觉就成了一座小小的“信息中转站”。
记得最忙的是上学期期末考试前那两周,手机简直成了热线。有天晚上两点多,一个建筑工程系的同学打电话来,说他们小组正在赶制模型,急需一种特殊的粘合剂,问我知道哪里能买到。我想到隔壁学校超市可能还有货,就帮他们联系了那边的同学。后来那个小组的项目拿了优秀,还特意给我发了个感谢消息。
不过说实话,这种“随叫随到”的状态确实挺累人的。有几次我正在图书馆专心写论文,电话一个接一个;有时候半夜睡得正香被吵醒,第二天上课都迷迷糊糊的。身边的朋友都劝我别这么拼,可每次听到电话那头急切的声音,想到大家都是为了学业在努力,就又狠不下心来关机。
现在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方法,比如把常见的资料整理成电子版存在网盘里,把各学院学生会负责人的电话都存下来,这样遇到问题能更快找到对口的人帮忙。还建立了个简单的资料共享文档,大家可以在里面登记自己需要的和能提供的资源。这样一来,不仅减轻了我的负担,同学们之间也能直接联系了。
这种互助的模式其实挺有意思的。有时候我在想,为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联系方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?可能就是在对的时间,用对的方式,把对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吧。就像上周,一个医学院的同学急需某种罕见的参考书,我这边刚把消息发出去,不到十分钟就找到了理学院的一位学长有这本书。
当然啦,这种“贵阳附近学生24小时随叫随到手机号”的模式也不是万能的。有时候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,也只能建议大家去请教老师或者找学校相关部门。但至少,在那些突发的小困难面前,这条小小的联络线确实帮到了不少人。
夜深了,我刚准备放下手机睡觉,屏幕又亮了起来。看着来电显示上陌生的号码,我轻轻按下了接听键——谁知道这次又会是什么有趣的问题在等着呢?或许明天该考虑换个电池更耐用的手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