吕梁做服务的小巷子,吕梁小巷服务点
在吕梁的街巷深处,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。那天我拐进一条窄窄的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老房子的木门虚掩着,隐约能听见院里传来拉家常的声音。
巷口修鞋的张师傅是这里的活地图。他边给鞋子钉掌边跟我说:"这条巷子啊,白天安静,傍晚才热闹哩。"正说着,隔壁院子的李婶端着簸箕出来晒豆角,看见我便笑着说:"来找人办事?往前走到第叁个岔路口右转,王老师在家呢。"
小巷里的便民服务点
顺着指引走到巷子中段,果然看见个挂着"吕梁小巷服务点"木牌的小院。推开虚掩的铁门,院里葡萄架下摆着几张桌椅,退休教师老王正在帮邻居填表格。看见我进来,他推推老花镜:"需要啥帮助?修家电、代缴费、照看孩子,咱这儿都能搭把手。"
坐在旁边等待的刘奶奶插话:"上次我家水管漏水,多亏服务点的小伙子帮忙。这些年轻人啊,比自家孩子还贴心。"她说这话时,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。
让我惊讶的是,这个服务点完全由居民自发组织。老王说:"开始就几个退休的闲不住,后来开理发店的小赵、修家电的大刘都加入进来。谁家有困难,在微信群里喊一声就行。"
正聊着,隔壁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声。循声望去,电器维修铺的大刘正埋头修理电饭煲,工作台上摆满待修的小家电。他头也不抬地说:"都是街坊邻居的物件,修好能用就行,收个零件钱。"
黄昏时分,巷子渐渐热闹起来。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嬉戏,下班的人们拎着菜匆匆走过。服务点前的空地上,几个老人正在下象棋,旁边围观的比下棋的还着急。卖豆腐的老陈推着叁轮车经过,不忘给独居的张爷爷捎了块豆腐。
住在巷尾的小赵是理发师,他的店面不到十平米,却是附近男士最爱扎堆的地方。"边理发边唠嗑,什么消息都灵通。"他利索地挥着推子,"昨天还帮王大爷找到了走丢的猫呢。"
夜色渐浓,巷子里亮起温暖的灯光。服务点的志愿者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相约明天继续。老王整理着桌上的登记本说:"其实啊,咱们吕梁做服务的小巷子不止这一条,每个片区都有这样的互助点。"
走出巷子时,修鞋的张师傅正要收摊。他笑着说:"这条巷子就像棵老树,根系连着每家每户。你帮帮我,我帮帮你,日子就这么暖暖和和地过下去了。"
回望巷口,那块"吕梁小巷服务点"的牌子在夜色中泛着微光。这样的地方或许不起眼,却让冰冷的城市有了温度,让匆忙的生活慢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