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师火车站小巷子,临近车站的小街
这些年每次坐火车回偃师,我总爱在出站后往右手边那条小巷子里钻。说是个小巷子,其实也就是两排老房子中间夹着的一条窄道,青石板路面被磨得发亮,墙角还长着厚厚的青苔。
巷口修鞋的老张头在这摆了叁十年摊子,我小时候他就在这儿。有回我去修鞋带,他边穿针引线边嘟囔:“现在年轻人哪会来这种地方,都打车去商场了。”针脚密密匝匝的,像要把时光也缝进去似的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往里走几步就能闻到炸酱面的香味,那是王婶家小饭馆的味道。她家的面还是老做法,手擀的面条筋道,炸酱里肉丁给得实在。王婶常说,在这临近车站的小街开店,来往的都是归乡人,得让他们吃出家里的味道。她记得住每个熟客的口味——老李不要香菜,小陈要多加辣,这份细心怕是连锁店学不来的。
巷子中段有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退休教师。店里堆满了发黄的书本,空气里飘着纸墨特殊的霉味。我常在那儿淘到绝版的书,老板总说:“这些书在别处早就当废纸卖了,可我觉得,总有人会来找它们的。”他说这话时,眼睛在镜片后面闪着光。
傍晚时分,巷子最是热闹。下班的人提着菜匆匆走过,放学的小孩在巷子里追逐打闹,各家厨房飘出炒菜的香味。住在巷尾的刘奶奶坐在门口择菜,见到熟人便招呼两句。这条偃师火车站小巷子不像那些装修精致的商业街,它粗糙,杂乱,却处处透着生活的质感。
去年听说这片要拆迁改造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再回去时,发现巷子确实变样了——墙面刷白了,路面重新铺过,还装了统一的招牌。好在老店大多还在,王婶的面馆搬到了临街的商铺,但她说生意反而不如在巷子里时红火。“客人说找不到那种感觉了,”她擦着桌子叹气,“我也觉得,店是亮堂了,可味道好像也跟着变了。”
如今每次走过这条临近车站的小街,我都会放慢脚步。看着斑驳的砖墙和熟悉的老店门脸,忽然明白,这条巷子不只是一条通道,更像是个时间的容器,装着一代代人的记忆。那些看似普通的日子里,藏着最真实的生活脉络。或许有一天它真的会消失,但那些温暖的瞬间,早已刻在了每个走过这里的人心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