扶余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,扶余夜晚小巷是否开放
扶余夜晚的小巷,藏着什么故事?
那天晚上和朋友吃完饭,刚好路过老城区。抬手一看表,哟,都快十点了。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个事儿来,扶余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?这问题一冒出来,自己都笑了。白天常走的那些巷子,到了晚上会是什么样呢?
说实话,我心里也没底。扶余不是大城市,晚上九点以后街上人就少多了。那些窄窄的巷子,很多连路灯都是老式的,隔着老远才有一盏。朋友在旁边说:“这个点,估计都关门闭户了吧?”但看着远处巷口那点昏黄的灯光,我还是想往那边走走。
走近第一条巷子时,确实安静。青石板路在灯光下泛着湿漉漉的光,可能是前两天下的雨还没干透。巷子深处的黑暗里,突然传来电视的声音,隐约还能闻到谁家炒菜的香味。这倒让我觉得,这些巷子虽然安静,但并没睡着。
再往前走,情况就不太一样了。拐过弯,有条巷子居然挺热闹。叁四家小卖部还开着门,老板娘坐在门口剥豆子,有个大叔在买烟。隔壁家的灯特别亮,凑近一看,原来是家做手工豆腐的,凌晨就要开始准备当天的货。他说:“我们这活儿,不过十二点停不下来。”巷子尽头还有几个老人家在乘凉,摇着蒲扇聊家常。这画面,跟白天的车水马龙完全是两个世界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巷子都这样。有些确实黑灯瞎火的,只能借着主路的光勉强看清路。我还试着走进一条特别暗的,结果没几步就退回来了——倒不是害怕,实在是看不清路,怕踩着什么东西。
这么一圈转下来,我发现扶余夜晚小巷是否开放,还真不能一概而论。有的巷子到这个点依然生气勃勃,成了街坊邻居夜生活的延续;有的则真的融入了夜色,要等到第二天天亮才会醒来。这种差异,跟巷子所在的位置关系不大,反倒跟住在里面的人息息相关。
住在巷子里的张大爷跟我说:“你别看这些巷子老,它们可是会呼吸的。”他在这住了四十年,熟悉每条巷子的脾气。“有的巷子住的多是年轻人,晚上自然安静些;有的像我们这儿,老邻居多,晚上就爱凑一块说说话。”
往回走的时候,我又想到那个问题:扶余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?现在我觉得,问题不该这么问。巷子一直都在那里,变的只是它们在不同时刻呈现出的模样。夜晚给这些巷子蒙上了另一种色彩,让熟悉的地方变得既熟悉又陌生。这种体验,倒是白天逛巷子时感受不到的。
如果你也好奇扶余夜晚的小巷,不妨找个晚上自己来看看。不过记得带上手电筒,找个伴儿一起,安全最重要。每条巷子都有自己的性格,说不定你遇到的,又是另一番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