钦州附近300带吹电话,钦州周边300陪聊话务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总能看到“钦州附近300带吹电话”这样的信息,旁边还跟着个差不多的“钦州周边300陪聊话务”。说真的,第一次瞅见这行字,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到底是干啥的?
那天跟老同学喝茶,他冷不丁来了句:“你说现在的人,真会花钱找人聊天啊?”我捏着茶杯没吭声。想起上周路过钦州港大道,电线杆上就贴着类似的小广告,白纸黑字印着“300元陪聊”,被雨水打湿了一半。旁边修车店的师傅嘟囔:“这月都撕叁回了。”
街角偶遇的对话
前天在奶茶店排队,前面两个姑娘正好在说这个。“我表姐上次买了那个300块的陪聊服务,”扎马尾的姑娘吸了口珍珠,“结果对方光会嗯嗯啊啊,气得她直接投诉。”旁边短发姑娘笑了:“还不如找我聊呢,至少我知道她男朋友为啥跑路。”
其实这类“钦州附近300带吹电话”的服务,说白了就是陪人唠嗑。现在生活节奏快,好多年轻人下班回家,对着空屋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。养猫嫌麻烦,交友嫌累,反倒愿意花点钱找陌生人聊心事。我楼下便利店老板说,他每晚都能碰到几个来买啤酒的年轻人,手机屏亮着语音通话界面。
不过要说这行当吧,水也挺深的。隔壁张阿姨的儿子上个月就被坑过——付了300块“钦州周边300陪聊话务”的钱,结果对方机械得像复读机,全程只会说“然后呢”“你继续说”。小伙子郁闷得连吃了叁天螺蛳粉,说是要用重口味冲淡这份憋屈。
现在这类服务名头越来越花哨,但本质还是那个理儿:人都需要被倾听。就像我外婆常说的,从前在钦州老街坊间,搬个小马扎坐榕树下就能聊半晌。现在倒好,得花钱买人耳朵了。
昨天路过旧商业城,看见个年轻人蹲在路边发传单,上面印着“专业倾听服务”。他脖子上挂着个工作证,被风吹得晃来晃去。有个大爷停下来看了会儿,摇摇头:“我们那会儿在码头扛包,累是累,可工友之间啥话不能说?”年轻人讪讪地笑,把传单往身后藏了藏。
其实无论是“钦州附近300带吹电话”还是别的什么名目,关键得看是不是真能解人心愁。就像夏天喝凉茶,不在乎杯子好不好看,只关心能不能去火。要是光摆花架子不办实事,那还不如去跟钦江边的钓鱼老头搭话,人家至少能告诉你今早哪片水域出鱼多。
突然想起个事——上周叁深夜,我下楼买蚊香,撞见楼上的李医生蹲在花坛边喂流浪猫。他头也不回地说:“今天接了个特殊病例,患者买了十次陪聊服务,就为了练习怎么跟女儿道歉。”那只叁花猫蹭着他手心,月亮把影子拉得老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