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化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类似敦化学生800元叁小时通话
这两天朋友圈刷到个事儿,挺让人琢磨的。敦化有个初中生,花了八百块钱就为打叁小时电话。刚开始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傻了,可仔细一想,这事儿背后藏着我们这代人都遇过的困扰。
我表弟去年也干过类似的事儿。偷偷拿压岁钱买了张电话卡,半夜躲被窝里打电话。后来被舅妈发现,还以为他早恋了。结果一问才知道,是打给外地转学的同桌。那孩子父母离婚后跟着妈妈去了南方,在新学校半年都没交到朋友。
电话线那头牵着什么
现在想想,那叁小时通话里装的哪是闲话啊。分明是憋了一肚子的数学题解法,操场边新开的野花,还有不敢在班级群里说的悄悄话。八百块钱买个树洞,贵吗?对大人来说可能不值,但对孩子来说,这份敦化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承诺,可能就是救命稻草。
我家楼下小卖部老板娘天天抱怨,说儿子宁可在游戏里跟队友语音两小时,都不愿跟她说叁句话。其实孩子悄悄告诉我,游戏里有人听他讲完考试失利的事后,会说“再来一局试试”。而妈妈开口就是“隔壁小明又考了第一”。
想起我们小时候,攒零花钱买的是零食和贴纸。现在孩子攒钱,买的是能说真心话的几分钟。这种敦化学生800元叁小时通话的现象,就像温度计上的水银柱,清清楚楚量出了孩子们心里有多渴。
上次去学校接侄女,听见两个女生约好周末要打叁小时电话。其中一个说:“我爸妈周末又要去应酬,要不是和你约好打电话,我又得对着空房子发呆。”另一个接话:“那我把我妈做的糍粑拍给你看,就当你也吃到了。”
你看,有时候电话线里传的不是声音,是温度。是让独生子女一代,暂时忘记自己是独生子女的魔法。那些觉得孩子乱花钱的大人,可能忘了自己年轻时也干过类似的事——省下饭钱买长途电话卡,就为了听遥远的声音说句“一切都好”。
当然不是说花八百块打电话值得提倡。我在想,要是这些孩子身边就有能说知心话的人,要是我们大人能把看手机的时间分一点出来,坐在他们身边认真听会儿话……或许下次看见的,就不是敦化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新闻,而是孩子们拿着十块钱,开心地说“走,我请你吃冰淇淋”了。
邻居家读初二的女孩最近在学手语。我问她为什么,她说班里转来听障同学,她想学会怎么和她聊天。“反正都要说话,多学一种方式,就能多让一个人不孤单。”这话说得,让我这个大人都有点惭愧。
或许该改变的从来不是孩子,而是我们创造的世界。当真心话变得便宜,当倾听像空气一样自然,谁还会攒钱去买那叁小时的通话时间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