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山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,附近人300元快捷服务
最近朋友圈里是不是总刷到类似“峨眉山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”的消息?说真的,我头一回瞥见也愣了好几秒。这串文字组合在一块儿,透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劲儿,像藏在雾气里的山路,让人既好奇又不敢轻易迈脚。
琢磨了半天,这“附近人”功能不就是微信里那个能看见周围用户的插件嘛。那这“300元一次”卖的到底是什么关子?是景区新推出的特色体验,还是什么见不得光的灰色交易?我试着在茶余饭后和几个常爬峨眉的朋友提起,他们要么露出心照不宣的古怪笑容,要么赶紧摆手让我别打听。这反应,反倒让那层雾更浓了。
山脚下的试探
正巧上个月去乐山出差,回程时特意绕到峨眉山脚。傍晚的报国寺附近热闹得很,街边摊贩的吆喝声和游客的谈笑声混成一片。我掏出手机,犹豫着点开了微信“附近的人”。好家伙,刷新出来的列表里,还真有几个昵称隐晦地带着“陪伴”、“向导”的字眼,个性签名里藏着价格暗示。
我随机点开一个头像,试探性地发了句:“请问是提供什么服务?”对方回得倒快,言简意赅:“陪游讲解,300一次,两小时。”紧接着又补了条,“纯绿色,放心。”这个“纯绿色”的说法挺有意思,像是在急于划清界限,生怕被误解成别的。我推说考虑一下,对方也没纠缠,只留了句“有需要再联系”。
这大概就是所谓的“附近人300元快捷服务”了吧。听起来是明码标价的导游服务,可为什么非要通过“附近的人”这种容易引起误会的方式来招揽生意呢?站在路边,我看着身边川流不息的游客,心里冒出个念头:或许,这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客户的方式?
一场交易与一趟见闻
出于某种说不清的目的,也许是写东西的人那份该死的好奇心,我最终还是约了一位。见面地点定在伏虎寺外的长廊。来的是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,看着二十七八岁,自称小张。他递给我一瓶矿泉水,开门见山:“哥,咱就按流程走,我给你讲讲这伏虎寺的来历,带你走条清静的小路看看风景,时间到了就结束。”
小张的讲解算不上专业,但本地方言夹杂着些民间传说,倒也有趣。他带我走的那条石阶小路,确实避开了摩肩接踵的人流。路上他话不多,直到在一处能看到金顶的观景台休息时,才多了几句闲聊。他说像他这样的本地年轻人不少,没正经导游证,但又想靠着峨眉山吃碗饭。“挂旅行社抽成太高,自己在路口拉客又像打游击,不如这样自在。”
我问他不怕被人误会吗?他苦笑一下:“怎么不怕?但‘峨眉山微信附近人300元一次’这种说法,不知怎么就在网上传开了,搜索的人多啊。我们也是顺势而为,先把人吸引过来,再解释清楚是正经陪游。”他顿了顿,望着远处的山峦,“说白了,就是为了混口饭吃。这价格比正规导游便宜,时间又灵活,有些图方便又预算不多的游客,还真就吃这套。”
两小时很快到了,我付了300元。小张接过钱,认真地说了声谢谢,转身消失在林荫道尽头。这趟“附近人300元快捷服务”体验,谈不上多美妙,但也算不上坑人,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各取所需。
回城的车上我一直在想,这事儿或许没那么复杂。它可能就是移动网络时代下,一种有点“野”的生存智慧。游客用不高的价格,买到了一段个性化的陪伴和一条清静的路径;而像小张这样的本地人,则获得了一份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收入。至于那点暧昧不明的灰色印象,反而成了一种另类的引流手段。你说它完全合规吗?恐怕在监管的灰色地带。你说它十恶不赦吗?倒也不尽然。
峨眉山还是那座云雾缭绕的仙山,只是山脚下的人们,总得想办法生活。下次你若在山脚打开微信,再看到那些模糊的暗示,或许就能会心一笑了。那背后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香艳故事,只是一个普通人,在试着端稳自己的饭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