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东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丹东学生50元一小时约玩伴
最近在本地家长群里看到个挺有意思的帖子,标题就叫"丹东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"。当时刷到这条消息,我手指头顿了半天——现在的中学生都开始搞这种兼职了?
后来仔细一问才知道,原来是个初叁男孩想找小区里低年级孩子做"学习陪玩"。他家住滨江国际那边,周末总看见邻居家小孩趴在石桌上写作业,父母忙得脚不沾地。这孩子灵机一动,在自己单元楼贴了张手写启事:能陪写作业、辅导简单题目,还能带着做科学小实验,每小时收50块。
这事儿在业主群里炸开锅
有个四年级孩子的妈妈第一个试了水。她后来在群里发语音:"我家皮猴平时写作业要催八百遍,那天居然安安静静坐了两小时!"她说那初中生特有办法,孩子遇到难题时不是直接给答案,而是用乐高积木来讲数学概念,休息时还教了怎么用芹菜梗做彩虹桥实验。
这种丹东学生50元一小时约玩伴的模式慢慢传开了。我们楼去年搬来的年轻夫妻也尝到甜头,他家孩子本来特别怕写作文,跟着初中生去江边捡了趟贝壳,回来居然写了满满叁页观察日记。现在每个周六下午,他们家孩子就抱着文具盒往对门跑,比去游乐场还积极。
其实这种陪伴式学习在很多大城市早有了,不过在我们这儿还算新鲜。我同事听说后直拍大腿:"早知道让我家那初中生也干这个,总比他整天关屋里打游戏强!"这话倒是提醒我了,这种模式不光帮小孩子们,对中学生也是个锻炼。那个首创的初叁男孩原本说话轻声细气,现在带着几个孩子组织小区义卖,整个人都变得落落大方。
昨天在菜市场碰见个熟识的摊主,她正在手机上认真记着什么。凑近一看,居然是在拟"招聘"启事——想给读二年级的双胞胎找个这样的中学生玩伴。她边挑西红柿边念叨:"现在家教动不动两叁百,这种丹东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的方式,既实惠又接地气。"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。小区里有位退休老教师就提醒,中学生在辅导时要注意分寸,最好有家长偶尔关照下。这话在理,听说现在那几个常做的中学生都准备了小道具箱,里面装着识字卡、简易显微镜,还有自己整理的错题本,俨然把这当成正经事在经营。
傍晚散步时,常见到这样的场景:穿校服的中学生带着几个小豆包,有时趴在花园石桌上演算数学题,有时围着银杏树找昆虫标本。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悄悄告诉我,她最喜欢这个"不像上课的课堂",因为"小老师"会把她举过头顶看树杈上的鸟窝。
或许这种源自民间的智慧,恰恰给了我们某种启示。在补习班动辄每小时数百元的当下,这些中学生用最朴素的方式,在楼宇之间搭建起独特的成长空间。那个最初贴启事的男孩妈妈告诉我,她儿子用挣来的第一笔钱买了《儿童心理学入门》,书页间还夹着自制的教学笔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