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百五情缘
广汉这座小城,总有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那天我拐进西城边一条窄巷,墙头探出半枝叁角梅,正好遮住“150号”那个褪色的门牌。
门虚掩着,院里老槐树下坐着位修鞋匠,旁边竹椅上是他老伴。我本来只想补个鞋跟,却听见老太太絮絮叨叨:“当年你就是在这棵树下给我修鞋认识的,收了一百五十块钱,非说是缘分非要退我五十...”老匠人手上的锥子没停,嘴角却扬了起来。
一百五十块的开端
那是1988年夏天,姑娘的皮鞋跟卡进了石板缝。年轻匠人看见她着急的模样,修完鞋只收了一块五。“念书人呢,收个本钱就行。”他后来总这么说。其实那天他偷偷跟了叁条街,就为确认她平安到家——这条窄巷百五情缘,始于一次故意少收的修理费。
老太太现在还会嗔怪:“你那会儿多收点该多好,我就能早点发现你跟踪了。”老匠人嘿嘿一笑,从铁盒里取出张泛黄的收据,墨迹晕开的位置,隐约能看见“壹佰伍拾圆整”。原来后来他开了修鞋铺,第一笔收入刚好是这个数,便特意留着当纪念。
如今巷子外的商铺租金涨了又涨,他们的价格牌还停留在“修补5元起”。有年轻人举着手机来探店,老匠人摆摆手:“没什么特别的,她在这,我就在这。”午后阳光透过槐树叶子,把两个人的影子融成一团。
有次我碰见他们在拌嘴,起因是老太太想把铁皮柜换成时髦的收纳箱。老匠人蹲在柜门前嘀咕:“这里头还放着我们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呢。”其实柜子里除了账本,还有迭得方正正的电影票——叁十年前文化宫放映《庐山恋》,票价刚好一角五分。
最近巷口开了家奶茶店,粉色的招牌特别扎眼。老太太扶着老花镜研究价目表,突然转头说:“比你当年贵多了。”那双1988年修好的皮鞋,现在还收在檀木箱里,鞋底补丁边缘微微发白,像岁月留下的吻痕。
风吹过巷口,晾衣绳上的蓝布围裙轻轻晃动。邻家媳妇送来新蒸的米糕,他们推让着,最后收下半块。这样的日常在这条巷子里重复了叁十多年,而对于广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故事,还在青石板上继续写着续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