磐石90分钟品茶工作室,磐石九十分钟茶艺空间
路过街角那家“磐石90分钟品茶工作室”时,我总会被橱窗里那套青瓷茶具吸引。白雾从壶口袅袅升起的样子,像极了老家庭院里初夏的晨雾。今天推门进去时,风铃在头顶轻轻响动,穿棉麻衬衫的茶艺师正用茶拨轻轻拨动茶叶,那动作让我想起母亲在谷雨前采摘新芽的模样。
茶艺师小陈见我驻足,笑着指向墙面木牌:“我们这儿最特别的是时间设定——九十分钟刚好够一泡茶走完它的一生。”他边说边温壶烫盏,蒸腾的水汽里,普洱的陈香像被唤醒的古老记忆。我注意到他手腕悬壶时保持的弧度,那是经过千百次练习才有的稳定。
茶汤里的时间哲学
第叁泡茶汤在品茗杯里转出琥珀色涟漪时,小陈说起他爷爷的制茶坊。每年春茶季,老人总在凌晨叁点开始摇青,说这时候的露水能保住茶骨。“现在的人总说没时间,可真正的好茶需要的不是匆忙,而是像我们磐石九十分钟茶艺空间这样,给每片叶子足够的舒展时间。”
窗外车流声隐约传来,反倒衬得室内更静。盖碗与品杯轻碰的脆响,让我想起童年时父亲碾碎核桃的木槌声。小陈往茶海里分茶时,水流始终不断,他说这是潮汕功夫茶里“关公巡城”的讲究。看着他手腕柔缓地画圈,我突然觉得这九十分钟不是消耗,而是像茶梗在壶中舒展那般,让紧绷的神经慢慢找回该有的弹性。
隔壁桌的年轻情侣正在体验冷萃茶。女孩惊奇地发现玻璃壶里的龙井慢慢舒展开时,竟能看到叶片上细密的毫毛。男孩笑着说:“原来不止我们在放松,茶叶也在放松啊。”这话引得小陈眼睛弯了起来,他往紫砂壶里注水的动作依旧平稳,水流却故意抬高叁寸,让沸水在空气中划出闪亮的弧线。
说到兴头上,小陈取出收藏的老茶饼给我们看。2003年的布朗山生普,棉纸已泛黄,但拆开的瞬间仍有野蜜香破尘而出。“好茶像磐石,经得起时间打磨。”他用茶针小心地撬下薄片,我突然理解了这个工作室取名的深意——在快节奏的城市里,总需要有些地方像江心的礁石,任流水匆匆,自岿然不动。
茶过七巡,喉间回甘渐渐明显。小陈往陶炉里添了新炭,说起他初学茶时总掌握不好水温。有次用沸水冲龙井,把鲜灵之气都烫没了,师父罚他连续一周用温度计测水。“现在手指伸进去就知道是不是八十五度。”他翻转手腕让我看指腹的薄茧,那些细碎的纹路,倒像是茶梗在壶底展开的轨迹。
暮色渐浓时,我注意到墙上挂钟的指针恰好走过叁个刻度。杯底残留的茶香让人想起山间雨后青苔的味道,起身时发现原本郁结在肩头的疲惫,不知何时已随着茶汽飘散了。玻璃门上“磐石90分钟品茶工作室”的刻字映着夕阳,突然觉得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里,藏着都市人最珍贵的渴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