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呼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1:07:31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个称呼从何而来

第一次听本地学生说起“炮楼”这个称呼时,我正站在大学城西侧的人行天桥上。暮色中,远处几栋筒子楼突兀地立着,灰扑扑的外墙布满空调外机,确实像旧照片里的军事碉堡。学生指着那片区域说:“我们平时约饭都在炮楼后面那条街。”

这种民间叫法特别有意思——既不是官方命名,也没出现在地图上,却在学生群体里口耳相传。我顺着天桥往下走,发现这一带七八栋老式住宅楼都是相似的造型:方方正正,六七层高,外墙上各种管线纵横交错。沿街底商被改造成了麻辣烫、复印店和奶茶铺,生活气息扑面而来。

住在叁号楼的水果店老板一边削菠萝一边说:“这些楼快二十年了,当初是给附近工厂职工建的。”他刀锋一转,“学生们来了之后,不知谁先开始叫炮楼,现在连送外卖的小哥都这么称呼。”

邻里坊间的别样称呼

往南走两个路口,景象突然现代化起来。五栋新建公寓楼拔地而起,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可当我问路时,便利店女孩脱口而出:“您找'火箭基地'啊?往前右拐就是。”

这称呼让我愣了两秒。仔细打量才发现,这些银白色塔楼顶部确实设计得像火箭整流罩,与酒泉这座航天城市的特色不谋而合。房产中介小张在带看时证实:“年轻租客都爱说住在火箭基地,比小区本名时髦多了。”

更有趣的是在美食街听到的对话。两个女生商量晚上去哪家店,穿卫衣的那个说:“要不还是去'方舱'?他家的烧烤料特别香。”我顺着她们视线望去,那片活动板房搭建的餐饮区,屋顶还真是标准的方形轮廓。

这些外号像野草般在年轻人中生长。网吧收银员告诉我,“方舱”的老板最初很抵触这个叫法,后来发现学生们都冲着这个名字来找,索性在美团店铺介绍里加上了“方舱烧烤”四个字。

城市记忆的另类书写

在邮局寄明信片时,我遇见退休的地理老师老周。他推着老花镜说:“这些民间叫法比路牌更真实。就像老城区那片红色屋顶的家属院,四十年了大家还叫它'番茄农场'。”

确实如此。当我穿行在“炮楼”之间,看见楼道里悬挂的高校社团招新海报,听见阳台飘来的吉他声,突然理解这些建筑早已超越了居住功能。它们承载着代代学生的青春记忆,那种混合着泡面香和熬夜复习的独特岁月。

奶茶店老板给我看他的外卖订单备注:“炮楼叁单元,麻烦快些,课件还没做完”。他笑着说每个月都会收到几十条类似备注,骑手们根本不需要具体地址。

城市的文化地图往往有两套系统。官方的路名庄重规整,民间的称呼却活泼生动。就像“火箭基地”公寓群里,健身教练会约会员“明天基地操房见”,这种默契让冷冰冰的建筑突然有了体温。

傍晚时分,“炮楼”间的灯光渐次亮起,像悬在空中的灯笼。楼下快递驿站排起长队,刚下课的学生们讨论着要不要去“方舱”吃夜宵。这些看似随意的别称,其实编织着人与空间的亲密关系,比任何城市规划图都更鲜活地记录着城市的呼吸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