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通车站附近小巷子玩耍的地方,邻近小巷游玩去处
南通车站旁的小巷密码
每次路过南通车站,总会被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子勾走魂儿。说实话,第一次拐进这些巷子纯属意外——那天为了躲一场突如其来的太阳雨,没想到竟闯进了另一个世界。青石板路被雨水浇得发亮,墙头探出的栀子花香气混着潮湿的泥土味,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"转角遇到惊喜"。
要说最对我胃口的,还得是藏在邮电局后身的"老陈竹器铺"。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,满屋子竹香扑面而来。七十多岁的陈师傅正在里屋编竹篮,手指翻飞间竹篾就像活了似的。"这条巷子我待了四十年喽。"他举起刚编好的蝈蝈笼,"现在年轻人都不爱学这个啦。"我买了个小竹铃铛,风一吹叮叮当当的,比商场里那些机械音乐盒动人多了。
往巷子深处溜达,冷不丁会被各种小馆子拦住了路。有家连招牌都褪了色的面馆,老板娘下面时总爱哼评弹。她家的鳝丝面是真心绝,浓白的汤头里撒着碧绿的蒜叶,吃得人满头大汗也停不下筷子。隔壁桌的大爷说,他在这吃了二十年,味道从来没变过。"车站那边新开了七八家面馆,"他擦擦嘴,"可我就是离不开这条巷子。"
要是赶上周二早晨,还能撞见巷口的露天菜市。带泥的胡萝卜、蹦跳的河虾、刚摘的香椿芽,摆摊的阿婆们用南通土话聊着家长里短。卖草头饼的爷爷特别有意思,看你犹豫就会多塞个糖糕:"尝尝嘛,我孙女在上海天天念叨这口。"
最近巷子尾新开了家旧书店,老板是个辞职旅行的年轻人。店里那把旧吉他被阳光晒得漆都裂了,书架上还夹着前主人留下的车票。我淘到本1983年的《南通风物志》,扉页上写着"赠爱妻",墨迹已经泛黄。坐在窗边的蒲团上翻书时,听见火车经过的轰隆声,突然觉得这座城市的脉搏,其实藏在这些小巷的褶皱里。
前两天带朋友去找竹器铺,发现巷口多了块手绘地图。卖麦芽糖的大叔笑着说:"总有人举着手机找不着北,画个图方便。"陈师傅的铺子今年收了学徒,是个二十岁的美院姑娘;旧书店老板准备搞周末观影会,片单就写在黑板上。这些巷子好像永远在变,又好像什么都没变。
如今每次从车站出来,我还是会故意绕进这些巷子。有时候什么也不买,就爱看老人们下象棋,听剪刀店里的裁布声,闻着谁家窗口飘出的红烧带鱼香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碎片拼在一起,反倒成了我最舍不得的南通记忆。你说奇怪不?火车站明明是个迎来送往的地方,旁边的巷子却让人想留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