蚌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何快速约,新环境迅速结识朋友
刚搬来蚌埠那会儿,我拖着行李箱站在陌生街头,周围全是听不懂的方言。手机通讯录里能约出来吃饭的人,最近也在叁百公里外。这种滋味,相信很多朋友都体会过——新环境里怎么快速打开局面,确实是个技术活。
其实破局比想象中简单。第二天我去小区门口的早餐店,发现老板和我一样喜欢养多肉。就着这个话题,我们聊了十分钟。后来他不仅给我加了料,还拉我进了本地生活群。你看,从共同兴趣切入特别自然,既能快速约到同好,又不会显得刻意。
线上找组织,线下见面聊
现在各个城市都有同城兴趣小组。我加入蚌埠羽毛球群那天,正好赶上周末活动。场上打得汗流浃背,场下互相加微信约下次打球,一来二去就熟了。有个球友后来成了我创业合伙人,这缘分谁想得到呢?
不过要注意,别同时加太多群。选一两个活跃度高的,定期参加活动,比广撒网有效得多。人的精力有限,深耕细作才能建立真实连接。
说到深耕,每周固定出现在某个场所也很管用。我家楼下健身房有个大哥,总在傍晚六点出现。第叁次碰面时,我们很自然地聊起了健身计划。现在每周叁我们都会一起练,有时练完还去喝牛肉汤。这种定期亮相,比突击式社交让人感觉更可靠。
邻里之间藏着机会
住我对门的阿姨有次快递太多拿不动,我顺手帮她搬上楼。第二天她送来自己包的饺子,后来还介绍她儿子和我认识。现在我和她儿子每周都去打篮球。所以呀,从帮忙开始建立联系,往往能收获意外惊喜。
公司附近有家小咖啡馆,我成了那里的常客。和老板混熟后,他经常帮我留窗边的位置。有次听见邻桌在聊我关注的行业话题,就自然地加入了讨论。现在那个邻桌朋友,成了我最重要的行业信息源。你看,保持固定动线,更容易遇到同频的人。
刚开始在新环境结识朋友,可能会遇到回应冷淡的情况。这很正常,别往心里去。就像钓鱼一样,总要试几次才知道哪里鱼多。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,今天没约成,说不定明天就遇到投缘的。
记得有回我约新认识的网友吃饭,他临时放鸽子。本来有点郁闷,结果独自去吃饭时,反而和拼桌的几个人相谈甚欢,最后还组了个周末登山小队。所以啊,计划被打乱时,说不定是更好的安排。
现在我在蚌埠有了自己的圈子,周末活动排得满满当当。回头看,最难的就是迈出第一步。其实每个人在新环境里都渴望连接,你主动开口,对方很可能正等着呢。
当然,结识新朋友不意味着要改变自己。做最真实的状态,反而能吸引到真正合拍的人。毕竟,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,在新城市找到归属感,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