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匀嫩茶论坛,匀城新茶品鉴交流
这几天路过石板街,老远就闻到茶农摊子上的毛尖香,这才想起又到春茶上市的季节了。都匀人打招呼不像别处问"吃了吗",老茶客碰面都爱聊"今早泡的哪道茶"。
茶香里的匀城记忆
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百子桥茶市,竹编簸箕里铺满带着露水的茶青,茶农们用布依话讨价还价。那时总嫌茶苦,现在捧着玻璃杯看嫩芽沉浮,倒品出些人生滋味。上个月在都匀嫩茶论坛看见有人发老茶厂的照片,锈迹斑斑的杀青机让我恍惚回到九十年代。
现在年轻人玩抖音快手,我们这帮老茶骨头就爱泡在都匀嫩茶论坛。昨天楼主"茶山客"晒了他自制的萎凋架,竟用旧窗框改造的,引得七八个网友跟帖要图纸。这种随手可得的智慧,怕是比那些高深的茶道理论更接地气。
前两天论坛里闹过小风波。新来的茶友非说海拔800米以上的茶芽发黑,被几个老茶农用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说得心服口服。要我说啊,辨认都匀毛尖就像认自家孩子,那身披白毫、形似鱼钩的体态,闭着眼睛都能摸出来。
盖碗里的山水相逢
上周匀城新茶品鉴交流办在文峰公园的凉亭里,带徒十年的陈师傅突然说:"你们总问我怎么泡茶好喝,其实水听见歌声都会变甜呢。"说着真让徒弟对着煮水壶唱布依族敬茶歌,你说奇不奇怪,那壶茶当真格外甘润。
现在每逢周末,南沙洲绿地常能看到叁五个茶友围坐。有个留马尾辫的姑娘总带着便携茶具,她冲茶时手腕悬得特别稳,说是跟做豆腐的奶奶练的稳劲。这种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,或许正是匀城新茶品鉴交流最动人的部分。
昨天在论坛看到茶友用显微镜拍茶毫,银白的绒毛像初雪覆在翠芽上。突然想起茶农说的"七分看天,叁分靠人",这杯茶里装的何止是手艺,分明是黔南的云雾青山。
茶凉了续水,论坛页面还闪着新回复。卖茶具的小贩开始在窗外吆喝,那种粗陶盖碗恰是父亲最爱的款式。也许明天该去茶山走走,亲眼看看今春的头采嫩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