运城100米内学生约,近邻学子相约
这几天我手机里时不时弹出“运城100米内学生约”的推送,说真的,一开始我没太当回事。直到前天晚上下楼买夜宵,在小区门口的奶茶店碰见隔壁楼的小王,他正和几个同学讨论周末去哪儿自习。我才忽然意识到,原来这种“近邻学子相约”的模式,早就在我们身边悄悄流行起来了。
说起来这事儿挺有意思的。我们运城不算大城市,但学校特别多,从小学到大学,光我知道的就有七八所。以前学生们想找个伴儿一起学习,要么在班级群里喊人,要么得约在市中心的书咖,来回路上就得花个把小时。现在可好,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附近百米内有哪些同学在找学习伙伴,这感觉就像...嗯,就像突然发现原来身边藏着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。
百米之内,遇见同窗
我特意问过常玩这个功能的学生们。高叁的小李告诉我,她最初就是通过“运城100米内学生约”找到隔壁单元的复习搭子。“以前晚上复习到十点多,遇到难题只能干着急。现在发个消息,五分钟后就有人带着解题思路出现在小区长椅上。”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,“而且因为是同年级,进度都差不多,讨论起来特别顺畅。”
这种就近相约的模式,倒是解决了不少家长担心的安全问题。张阿姨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,她最初还挺忐忑的:“后来发现孩子们就在小区凉亭里写作业,我从阳台都能看见,这才放心。”现在她偶尔还会给孩子们送点水果过去,看着几个小家伙头碰头地讨论数学题,倒成了小区里挺温馨的一景。
不过最让我惊讶的是,这种相约不只是学生之间。退休的刘老师住在师大附中旁边,有天在平台上看到有学生在问物理题,顺手回了条解题思路。结果现在每到周末,他家客厅就会变成个小课堂,叁五个附近的中学生跑来请教功课。刘老师笑称这是“发挥余热”,但看得出来,他挺享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。
当然啦,任何新鲜事物刚出现时都会有点小问题。比如刚开始那会儿,有人担心会不会打扰到邻居休息,或者孩子们凑在一起反而光顾着玩。但磨合了几个月后,大家慢慢摸索出了不少默契:晚上九点后不再约在室外,组团学习都会提前定好计划,还有同学自发组织了“静音自习小组”,就是在图书馆那样安安静静各自学习,只是坐在一块儿互相监督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上周在社区广场看到的场景。傍晚时分,树荫下散落着好几组正在讨论功课的学生。有大学生模样的在准备辩论赛,中学生则在背诵课文。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那份专注劲儿,让路过的人都不由得放轻了脚步。这大概就是“近邻学子相约”最动人的样子吧——不是刻意组织的活动,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氛围。
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画面:楼上楼下不再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,而是可以互相请教学问的学伴;小区里的石桌石凳不再只是下棋打牌的地方,也会飘荡着少年们讨论问题的声音。这种百米范围内的知识流动,让整个社区都透着股书卷气,想想还真是件挺美好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