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阜大学校鸡的暗号,曲园校雉的密语
记得刚入学那会儿,总听学长学姐神秘兮兮地提起“校鸡”这个词。第一次在食堂听见有人压低声音说“今晚校鸡老地方见”,我还纳闷难道学校里真养了鸡?直到后来参加了社团迎新,才明白这压根不是活蹦乱跳的家禽。
那天晚上在教学楼拐角,大叁的刘师兄掏出手机给我们看相册。好家伙!原来是座锈迹斑斑的铁质风向鸡,正歪着头站在图书馆屋顶上,羽毛状的铁片在夕阳里泛着橘色的光。“这可是咱曲园人自己定的暗号”,他说话时眼角带着笑,“说‘校鸡见面’,就是到图书馆南门碰头”。
铁公鸡与青春印记
这座风向鸡据说从八十年代就立在那儿了。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让它的红漆褪成了铁锈色,有调皮的同学给它起了个外号叫“铁公鸡”。可就是这么个旧物件,却成了校园里心照不宣的坐标。约自习说“校鸡下面等”,谈恋爱的小情侣说“晚饭后校鸡见”,连毕业照都少不了以它为背景。去年校庆时,文学院的老教授还即兴写了首打油诗:“曲园有只铁公鸡,不鸣不飞站屋脊。若问此物何处寻,青春记忆在心底。”
渐渐地,这个暗号衍生出了新玩法。去年冬天特别冷,不知谁在风向鸡脚下放了件手织的红色小斗篷,刚好遮住生锈的接缝。这个可爱的举动很快传开了,现在每逢换季,总会有同学悄悄给铁公鸡“换新装”——端午系五彩绳,圣诞戴小红帽,毕业季还会挂上写满祝福的卡片。这些小小的仪式,让冷硬的金属有了温度。
藏在暗号里的温情
最让我触动的是去年考研前夕。那天晚上十点多,我从自习室出来,看见五六个人影围在图书馆南门。走近才发现是不同年级的学生,有人端着热奶茶,有人拿着复习资料,安静地站在风向鸡下面。后来才知道,这是曲园传统的“校鸡加油站”——考前自发组织的小型互助会,不喧哗不张扬,就是彼此检查下备考物品,说几句鼓励的话。
这种默契延续到生活的各个角落。在曲阜大学,如果你听见有人说“校雉的密语”,那多半指的是这种心领神会的联结。就像上个月迷路的新生,在表白墙发了张风向鸡的照片配文“求助”,不到十分钟就有叁个学长主动指路。这种不需要多解释的互助,大概就是暗号最动人的地方。
如今即将毕业,每当黄昏时分看见那只沐浴在金光里的铁公鸡,总会想起这四年的点点滴滴。它见证过清晨六点的晨读队伍,目送过晚归的情侣,也陪伴过无数个挑灯夜战的身影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我们在某个城市偶然听见“校鸡”这个词,依然会想起那个总在图书馆屋顶守望的锈迹斑斑的身影,以及它串联起的青春岁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