迁安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类似区域俗称碉堡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4:48:52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天和几个老同学聚餐,有人提起迁安大学城周边区域,桌上瞬间响起一阵心照不宣的笑声。有个在那边租过房子的朋友摆摆手:"别提了,我们那儿都管那片叫炮楼。"

这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。原来在不少城市都有类似的说法,比如我表弟在南方读大学,他们校区外围那些密集的自建房,学生之间都习惯叫"碉堡区"。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些称呼时还挺纳闷的——既没有军事设施,也不是历史遗迹,怎么就和这些战争时期的建筑扯上关系了?

这些称呼怎么来的

后来在那边转过几次才慢慢明白过来。大学城周边那些自建房确实长得挺特别,五六层的楼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,外墙光秃秃的没什么装饰,窗户排列得整整齐齐。从远处看,真有点老照片里炮楼的架势。特别是傍晚时分,每个窗口都亮起灯光,整栋楼就像竖在地上的火柴盒,规整得让人有点压抑。

租金便宜是这些"炮楼"最大的吸引力。记得前年帮学妹找房子,学校宿舍一年一千五,外面小区合租至少要四五百,而"炮楼"里一个单间,两百块就能拿下。对生活费有限的学生来说,这个差价足够大半个学期的饭钱了。

不过住进去之后才会发现,便宜自然有便宜的道理。那些房间大多狭小逼仄,放张床和书桌就没什么转身的余地。隔音效果更是形同虚设,隔壁看电视、楼上走路、甚至楼下炒菜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。冬天漏风夏天闷热,这些都是家常便饭。

生活的另一面

但话说回来,"炮楼"区也有它热闹鲜活的一面。每到放学时分,巷子里就飘起各种小吃摊的香味,麻辣烫、烤冷面、煎饼果子,价格都比学校食堂贵不了多少。楼下小卖部的老板记性特别好,谁常买什么牌子的烟,谁喜欢喝哪种饮料,他都心里有数。这种人情味,是标准化学生公寓里体验不到的。

我认识个学艺术的学长,就在"炮楼"里租了个顶层的房间。虽然夏天热得像蒸笼,但他很满意那里充足的光线和高挑的空间。他把墙壁刷成白色,挂上自己的画作,那间小屋反而成了我们常去的聚会地点。他说在这片被戏称为炮楼的区域里,反而找到了创作的自由。

不过安全问题始终让人放心不下。那些楼道里通常没有监控,消防设施也不完善。电线像蜘蛛网一样在巷子上空交错,看着就让人揪心。去年冬天就发生过一次小火灾,幸好是白天,没造成人员伤亡。后来街道来整顿过几次,但整改效果总是难以持久。

现在想想,这些被称作炮楼的区域,其实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。大学扩招了,但配套的住宿资源没跟上;城市化进程快了,但城中村的规划管理没到位。学生们需要便宜的住所,房东们想增加收入,这两方面的需求碰在一起,就催生出了这种特殊的居住形态。

有时候路过这些地方,会看到刚下课的学生叁叁两两地往回走,男生勾肩搭背地讨论着游戏,女生说说笑笑地拎着水果。阳光斜斜地照在那些密集的楼房间,形成明明暗暗的光影。虽然环境简陋,但这里确实承载着许多人的青春记忆。也许在很多年后,当这些学生回忆起大学生活,除了教室和图书馆,这些被戏称为炮楼的出租房,也会成为故事里不可缺少的场景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