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皋学院外援女,如皋学院外援女生风采
最近校园里总能看到几个特别的身影,她们抱着课本匆匆穿过海棠花开的林荫道,偶尔会在图书馆角落轻声讨论课题。这些女生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,却是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说来挺有意思的,上学期我们学校启动了"学术外援计划",从周边高校邀请了一批优秀学生来短期交流。刚开始大家还挺纳闷,直到在食堂听见两个女生讨论微积分题,那解题思路让人眼前一亮。坐在旁边的王老师笑着说:"这就是咱们学校请来的外援呀。"
不一样的课堂风景
记得有次英语课上,老师让分组讨论。我们组刚好有位外援女生,她说话带着江南口音,分析课文时总能找到我们忽略的细节。"你们看这段描写,"她指着课文说,"屋檐下的雨帘像珠串,这个比喻把暴雨写得这么美。"经她这么一说,我们才发现原来平凡的景物描写里藏着这么多巧思。
她们带来的不只是书本知识。上周的校园文化节,有个女生穿着民族服装跳了一段傣族舞,水袖翻飞的样子至今还在我脑海里打转。听说她是云南来的交换生,把家乡的歌舞带到了我们校园。当时台下好多同学都举着手机录像,第二天还能看见有人在宿舍楼里模仿那个舞姿呢。
这些外援女生就像一股清泉,给校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在操场跑步时会遇到她们带着学妹们练瑜伽,在自习室能看到她们帮同学补习专业课。有时觉得,她们不像外来者,倒像是失散多年终于回家的姐姐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前天在社团招新现场。摄影社摊位前,有个外援女生正在教新生调单反参数。"光线暗的时候要调高滨厂翱,但注意不要过曝。"她边说边示范,那个新生很快就掌握了要领。这样的场景在校园里越来越常见,仿佛她们天生就该在这里。
当然啦,刚开始也有同学不太适应。我室友就说过:"她们会不会抢了我们的机会啊?"但现在她经常和外援女生一起去图书馆,前两天还兴冲冲地说:"多亏小林学姐帮我修改论文,我总算知道怎么组织论据了。"
走在放学路上,夕阳把教学楼染成橘红色。看见两个外援女生抱着书从实训楼出来,边走边讨论着实验数据。她们的身影渐渐融进放学的人流里,就像滴入水中的墨彩,悄然晕染出新的图案。或许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吧,不同颜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,才能织出更美丽的锦缎。
食堂阿姨最近也发现了变化。她说现在打饭时,经常能听到各种口音的对话,有时候是讨论课题,有时候是分享家乡趣事。那个总来打番茄炒蛋的女生昨天还教了她一句云南方言,把周围同学都逗笑了。
夜幕降临,教学楼灯火通明。透过窗户能看到她们和本校学生并肩学习的剪影,那些身影模糊了校际的界限,只剩下年轻人共同追梦的模样。这大概就是青春该有的样子,不分彼此,共同成长。